園林公司BT模式風險浮出水面
如果說此前幾年,東方園林的主要客戶——各地地方政府的資金仍較寬裕,因而沒有造成東方園林的壞賬風險,那么當下的形勢已經不樂觀。
大岳咨詢總監畢志清對記者說,他們在山西的BT項目就因為地方財政的問題變成了壞賬。
他認為,當下政府回款難,一是地方財政困難;另一方面,2008、2009年開始制造的債務問題集中體現。“一般而言,BT項目的建設期在2~3年,回款期在3~8年,大部分情況下,政府從第5年開始集中還本付息,而從2008年到今年,恰好進入了回購期的高峰。”
政府在從事一些沒有經營性收益的市政項目時,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即為直接貸款,另一種就是BT(建設-移交)融資。政府自身財務吃緊,加之為了引進人才,降低造價,往往采用BT模式來融資。“地方政府對于項目造價控制能力較弱,往往一個億的項目要用1.1億才能做出來,用BT的方式就可以做到9000萬。這也是政府自身職能決定的,相比微觀的項目管理而言,政府更擅長做行業管理,在做一些項目工程的時候,效率較低,因而選擇BT模式。”畢志清告訴記者。
而在園林行業,BT模式是普遍的商業模式。
“走BT模式的,現在危機都很強,一個是財務狀況,一個是這次審計,再加上政府換屆,其實這條路是走得很危險的。”一位熟悉園林業務的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園林行業的企業或多或少都面臨了上述風險——棕櫚園林(002431.SZ)的風險在于房產市場的支付;而東方園林走的是政府路線,在前期的拿單、擴張規模上是非常有利的,但短期來講,資金需求量非常大。棕櫚園林財報顯示,截至去年底,其累計了10.7億的應收賬款。
相較水務等項目而言,以BT模式為主的園林行業的壞賬風險體現得更為明顯。“園林項目的投資方賺的是施工費和12%~16%的利息,不像一些環保項目,較多采用BOT模式,在建設到移交的中間,要運營20~30年,帶有經營性質,政府可以在這過程中還本付息,而且項目本身產生了收益,不用完全從政府口袋里掏。”
今年6月,審計署在披露36個地方政府債務審計結果時,就曾表態,BT項目的高融資利率“蘊含新的風險隱患”。
一般而言,對于投資方來說,非經營性項目的市政項目的收益率控制在12%~16%,低的話也要在10%,較高的則在20%,也就是說,對于政府來說,這12%~16%就是其融資成本。
而近幾年地方政府在基建領域廣泛采用BT模式,但BT模式容易導致地方過快投資,導致短期債務一下子增多。“100億的建設量,分10年投資和分5年投資,還款壓力是完全不同的。”
畢志清告訴記者,BT模式在早先就已收緊。“我們了解到,除了軌道交通外,包括市政道路、園林綠化等行業,已經不允許使用BT模式進行融資了。”
他認為,盡管未來地方政府在綠化等投資上不會產生較大改變,但此次審計風暴可能會對行業的融資政策作出調整。“肯定要投,但怎樣投會成為一個問題,因為BT模式容易導致地方過快投資,將來可能會限制這種模式。不論怎樣,對企業的影響不會小。”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2019園冶杯專業獎丨金地·閱千峯項目示范區
以光與水為展品,【詳細】
2019園冶杯專業獎丨北京龍湖G-PARK科技公園
項目名稱:北京龍湖G-PARK科技公園【詳細】
緩解資金壓力 東方園林引入國資背景股東
12月9日,北京東方園林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