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方興未艾。
統計顯示,我國現有野生植物培育利用企業1062家。2011年,野生植物培育利用產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從業人員800多萬。
更可期待的是,產業發展有望繼續加快。
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野生植物培育產業被列為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部分省份已將這一產業納入林業重點工作;《國家林業局關于切實加強野生植物培育利用產業發展指導意見》正計劃出臺。
6月27日,江蘇省無錫市,全國野生植物培育利用產業發展工作座談會召開。會上,行業主管部門、培育利用企業代表及相關專家共同謀劃,如何在保護的同時引導產業更好發展?
我國擁有3萬多種野生植物,數量居世界第三位,特有的野生植物占全部野生植物種類的50%,但目前作為糧食、蔬菜、果樹、油料、木材、紡織、藥物等資源進行長期人工栽培的野生植物僅有500多種,加上已知的野生藥用植物也不過2500種,絕大多數野生植物尚處于未被開發利用的狀態。
發展野生植物人工培育利用產業,我國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
與此同時,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占有野生植物資源的數量偏少。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野生植物產品需求與野生植物資源供給矛盾日益凸顯。我國絕大多數野生植物處于不同程度的受危狀態之中,部分野生植物數量急劇下降,甚至瀕危滅絕。
東北林業大學植物學院院長祖元剛說:“發展野生培育利用產業,是保護野生植物野外資源的有效途徑。”
早在2004年,時任國家林業局副局長趙學敏即在全國野生動植物可持續發展座談會上提出,大力推進以利用野生動植物野外資源為主向以利用人工培育資源為主的戰略轉變,實現我國野生動植物可持續發展。
利用人工培育生產野生植物產品,生產者獲得了經濟收入,不再覬覦野生資源;消費者的需求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能正常獲得合法產品。從生產和消費兩個環節,人工培育利用促進了野外資源的保護。
可以說,加強人工培育就是加強資源保護。
祖元剛說,通過培育利用措施,發展野生植物的人工培植資源,以實現商業性野生植物利用的種苗、幼樹和原料全部來自野生植物人工資源,杜絕野生植物野外資源商業性的直接消耗,促進野生植物野外資源的生態恢復和生物蘊藏,確保野外資源總量的綠色增長。野生植物野外資源保護和人工培植資源利用發展實現同步,野生植物資源和人類經濟社會相互惠益,促進我國野生植物保護事業出現共生雙贏的生動局面。
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司長張希武說,野生植物培育利用最終要達到所有利用資源都來自人工培育,在人工培育技術等條件成熟后,將把人工培育馴化的野生植物放歸自然,以充實野外資源。
保護和利用關系日漸清晰,野生植物培育利用產業惠民效益逐漸顯現。
隨著產業鏈條的延伸,野生植物培育利用產業不僅帶動了上游的種苗產業、培育產業,下游的中醫藥、保健品、花卉、盆景等產品開發及加工業、物流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也帶動了溫室、機械、中醫藥、園林綠化等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發展,還延伸到休閑旅游、食品、日用化妝品等領域,具有明顯的市場競爭優勢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野生植物培育利用產業已出現了許多有影響力的企業。紅豆集團的紅豆杉形成了種苗培育、規模化種植、抗癌原料紫杉醇提煉、盆栽及苗木綠化、保健品開發利用的產業鏈。浙江天皇藥業將鐵皮石斛加工成藥用顆粒、膠囊、花茶和飲料系列。新疆和田天力沙生藥物開發有限公司建立了管花肉蓯蓉食品、藥品兩條應用路線。神州木蘭園則開發了木蘭園林綠化、香精提取、藥材開發、茶葉研制、優質木材等利用空間。這些企業在探索人工培育技術的同時,將保護與利用合而為一,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
野生植物變身栽培作物,夢想正在照進現實。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gops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