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如何治理"城市病":需制定科學規劃
6月9日20時左右,廣西南寧市電閃雷鳴突降暴雨。就在這個雨夜,47歲的婦女萬清容墜入下水道,生死未卜。類似悲劇近期在中國許多城市已經上演了多次。
在中國,許多城市都面臨防洪排澇工程建設趕不上城市擴張速度的問題。事實上,除了城市排水,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入托難、就醫難等都不斷困擾著市民。
“由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難以跟上城市化增長的步伐,加上缺乏科學、合理和前瞻性的人口及產業的空間活動的規劃及政策引導,一些城市已經患上比較嚴重的‘城市病’,即由于人口過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這樣說。
居住城市有煩惱
早晨8時許,北京的王小姐在公交車中焦慮地看著手機上的時間,為了過一個路口,公交車已經耗費了10多分鐘。堵車,已是常態,大批像王小姐這樣的上班族,無奈卻也不得不忍受。
除了擁堵,被污染的河流和空氣、無處不在的噪音、時而爆發的食品安全事件、無奈的“蟻族”和“蝸居”……一系列“城市病”出現,以至出現了逃離“北上廣”一族。
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對本報記者分析說,“城市病”的5個突出表現為: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城市安全、就業困難。它將會加劇城市負擔、制約城市化發展、引發市民身心疾病。特別是交通擁堵,無形中浪費了能源和資源以及發展的效率,不利于城市的發展。
“老百姓抱怨最多的就是環境和交通。”牛文元介紹,他的課題組研究中國百萬人口以上的15座主要城市發現,這些城市的居民平均單行上班時間需要39分鐘,而歐洲百萬人口以上城市居民平均耗時僅27分鐘。全國15座大城市因為上下班交通擁堵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天大約在10億元左右。
源于發展不均衡
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表明中國開始進入到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新城市時代。然而,城市越來越大,困擾也越來越多。
專家認為,大城市“得病”的根源,也許并不在其“大”,而在其“大而不當”,中國城市普遍存在重硬件、輕軟件,重表象、輕內在的特點,過于偏重城市發展的數量和規模,忽略資源和環境的代價。
牛文元認為,快速發展的中國城市,需要克服非匹配、非規整、非公平、非集約、非持續等戰略性弊端,而這些弊端給人們的最直觀感受就是“城市病”,其根源在于發展的不均衡,城市規模擴大了,但品質沒有相應提升。
牛文元認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土地”城市化明顯快于“人口”城市化,城市空間布局不合理,政府、企業、醫院、學校、商店的超優質資源過于集中在城區,帶來了頻繁的人口流動,最終必然導致擁擠。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通過新的科學的空間重整,客觀上減少人們的出行需求和出行距離。
需制定科學規劃
如何治理“城市病”,牛文元給出了藥方:一是科學制定城市規劃,二是加強公共交通建設,三是調整城市空間布局,四是完善就業機制。為了解決大城市人口膨脹與城市規模的矛盾,牛文元建議,從建立城市聯盟、引導人口合理流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做出努力。
倪鵬飛認為,預防和治理城市病總體上需要從兩個基本方向入手:第一個方向是人口和產業空間分布均衡化調整,建構一個適度傾斜而平坦的城市中國。超越單個城市,將視角拓展至區域層面。第二個方向是提高城市配套建設與管理服務水平,在資源約束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擴大人口承載能力,緩解“城市病”。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治理“城市病” 鄭州市開出“雙修藥方”
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是治理【詳細】
觀點:特色小鎮建設重在科學規劃系統安排
近年來,特色小鎮建設有聲有色,活力十足,資料顯示,我國第一批127個特色小鎮建設已經取得明顯成效。【詳細】
改善人居環境 遼寧從四個方面治“城市病”
從現在開始到2020年底,遼寧省將對城市中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和地形地貌進行生態修復,對損壞的城市設施、空間環境、景觀風貌進行修補,以有效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環境,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足城市短板,轉變城市發展方式。【詳細】
北京治大城市病開十劑“猛藥”
明年,北京將力爭拆除5000萬平方米違法建設,查處超過10萬件占道經營違法行為,整治1.7萬戶無證無照經營和1.6萬處開墻打洞,開展100個城鄉結合部重點村(社區)綜合整治,疏解退出500家一般性制造業企業,清理整治2569家“散亂污”企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