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群質量重在克服城市群病
目前,一些省、市紛紛以省會、地市為中心、提出要構建各種不同的城市群。應該指出,城市群也存在著發展質量的問題,簡單依靠在規劃圖上畫圈圈,以及不恰當地通過行政力量捏合的許多所謂的城市群,存在許多問題,將會演變成未來的“城市群病”,主要表現在:一是有的地方的城市群規劃不切實際地夸大資源的向心集聚,規劃的科學性較差。二是城市群內部缺乏溝通協調機制。三是存在著重經濟、輕生態的問題。四是城市群人口承接的功能沒有完全發揮。
提升城市群質量應把握以下重點:
第一,促進各類型城鎮有機分布,推動人口城鎮化。在一個高質量的城市群內,大城市要素市場發育完備,具有較強的規模效益,是各類企業總部區位選擇的理想場所,有利于集聚高端服務業人才。城市群內的各類中小城市與小城鎮,生產生活成本相對較低,功能獨特而互補,方便企業進行區域布局,同時能夠吸引大量生產性服務業與勞動密集型企業就業、生活。大城市、中小城市與小城鎮通過便捷的交通線路予以連接,能夠充分發揮不同城市的優勢,成為具有活力的新型城市化地區,這為人口在城市群中的相對均衡化分布創造條件。通過在城市群內分流人口,推進人口相對均衡分布,既能避免大城市過度膨脹,又能避免中小城市、小城鎮規模過小,達不到經濟發展的“人口門檻標準”。
第二,發揮城市群經濟效應,提升全球競爭力。城市群的發展不是一味拼湊城市數目,盲目追求面積與人口規模擴張,而是要千方百計增強城市群的各種積極效應。只有這樣,它們才能成為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增長點,成為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的有機結合,成為國家參與全球競爭與國際分工的新型地域單元。否則,城市群就仍然停留在粗放式增長的狀態。一是要提升競爭效應,競爭效應導致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二是要提升學習效應。城市群內的城市聯系緊密,城市創新的各種做法能夠很快被其他城市學習掌握,能夠轉化為城市自身的能力。三是要提升成本節約效應。城市群內部城市共同舉辦一系列活動,由于存在著既定的各種溝通渠道,協調成本相對較低。四是要提升規模效應。有些重大項目需要足夠大的消費群體或配套能力,才具有投資價值。例如一些大型的生產資料市場布局就要求區域范圍內要有足夠多的上下游企業。五是要提升品牌效應。城市群形成后,城市群的城市既獲得城市群的集體品牌,也有自己獨特的城市品牌,這對于國際合作是重要的無形資產資源。
第三,加強城市間合作,治理面域性生態環境問題。所謂面域性生態環境問題,是指這類生態環境問題產生于一個或多個城鎮,并且影響到一個或多個城鎮。大江大河大湖的污染問題、城市群的空氣污染問題等等,都構成了面域性生態環境問題。面域性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在城鎮群范圍內進行治理,才能收到根本性的效果。從技術上來說,面域性問題涉及的環節較多,只有多個城鎮協同解決,才能將問題的直接原因、間接原因、直接后果、間接后果查找清楚,對癥下藥。
第四,推進城市群協調機制建設,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從國際經驗看,一些發達國家都通過探索城市群的不同治理模式,來推動城市群協調能力建設,發揮城市群的積極作用。我國的城市群的發展剛剛起步,依托于不同行政級別的市、縣、區、小城鎮,城市群之間的行政協調色彩較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既要發揮好行政協調的優勢,又要注意培育城市群之間的市場協調機制。具體來說,一是繼續強化城市群內部的省市長協商會議機制,從行政資源上支持城市群協同發展。二是強化不同主體的參與,建立不同形式的城市群合作委員會。這些主體包括城鎮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媒體、非政府組織等。三是圍繞城市群發展的重大關鍵問題,如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等,設立一批課題進行研究,并力求研究成果能夠進入城市群各類專項規劃。四是創新合作形式,通過城市群論壇、城市群招商會、城市共同品牌營銷等方式,為城市群內的城市、小城鎮的發展創造條件。
(作者系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