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巒疊嶂、連綿起伏的青山頂上,像鷹、如虎的巨石,如缸、似鍋的石坑,像一處處天造“盆景”。記者前往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青山自然保護區,探訪神秘的奇石和巖臼。
象形石
克什克騰旗青山自然保護區以奇石和巖臼聞名,吸引眾多旅游者前往參觀。青山海拔1500多米,主要由花崗巖構成,連綿起伏近20公里,整個保護區面積近萬公頃,地形地貌奇特,地質構造復雜,這些形象逼真、如人似物的奇巖怪石被當地人稱為象形石。
眾多象形石中,有的像壽星、有的似天犬、有的如吼獅……不久前,當地人將其中惟妙惟肖的24處奇石“冠名”。
游人乘坐高山索道,從山谷緩緩而上,只見杏花叢叢,山巒疊疊,奇石磊磊,風光如畫。而下了索道,再走一段山路,象形石便多了起來。其中,蛇石出水緣壁,一屈一縱,動勢猶存;猴石母子相抱,圓額凹腮尖嘴,形態逼真;險石一根系巖,側懸如張傘……
駐足青山之頂,山風吹來,神清氣爽,令人心曠神怡。遠處群峰茫茫,好似波濤涌動。俯瞰青山腳下,片片村莊,道道林網,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巖臼群
走在青山之頂平緩起伏的花崗巖面上,大大小小的石坑便會進入眼簾。這些石坑的內壁陡而光滑,好像被精心打磨了一番,其學名為巖臼。
記者看到,這些巖臼如桶、像盆、似杯,其高處沒有進水口,只在低處有出水口,少數巖臼之間底部相通,中間有穿洞,形成連體。
有的巖臼內空無一物,有的積滿泥土,并長出花草和矮樹,成了天然盆景,有的存有積水,聽說盛夏季節還能看到水中嬉戲的魚兒、小蝦。
此外,當地人對這些巖臼有著“九缸十八鍋,不在前坡在后坡”的說法。這是對巖臼群的生動比喻。
據青山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楊翠桐介紹,整個景區分布著1000多個巖臼。它們多為圓形或橢圓形,口小肚大,底部較平坦,一般直徑為0.5米至3米,深0.3米至1.8米。目前,人們發現的最大巖臼直徑約10米、深4米,最小的巖臼直徑和深度只有幾厘米。
探成因
對青山巖臼的成因,多數專家推斷,它們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即“冰成說”。“冰成說”認為,早在第四紀冰川時期的數百萬年以前,青山被厚厚的冰層覆蓋,上千米厚的大冰蓋下形成冰川融水,這些融水攜帶石塊快速流動、旋轉,不斷沖擊巖石且形成巖臼。
另一種說法是“風蝕說”。這一學說認為,上萬年前,青山自然保護區一帶存在著風力極強的“赤峰風道”,而這些巖臼便是由大風侵蝕而成的。也有學者認為巖臼與巖石成分、構造裂隙和地理環境有關,即“綜合成因說”。
“雖然說法不一,但科學家普遍認為青山巖臼見證了古氣候、古環境的變遷,其規模、特征和保存的完整程度,在國內較為罕見,具有較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青山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楊翠桐說。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gops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