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林蔭小道,陶醉泥土芳香,城市與人文一一相連,居民與大自然親密相融……這樣的場景已成為灤縣人皆可享的“小幸福”,也是該縣建設5公里“城市綠道”惠澤百姓的一個縮影。
建設原生態“城市客廳”的新嘗試
灤縣山環水抱,生態秀美,是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文明縣城,連續三次榮膺河北省“人居環境獎”。2011年,為進一步鞏固國家園林縣城成果,創建省級生態園林縣城,灤縣縣委、縣政府首次提出了建設城市綠道的理念,并著手組織開展專項規劃設計。
隨著灤州古城的開發建設,該縣創造性地將連接新城、古城之間的灤河東路列入綠道建設示范工程。在綠道建設過程中,該縣根據地形現狀因形就勢,就地取材,簡繁結合,注重節地、節能、節材和環境保護,多選用易于施工建設和后期管理的建筑材料,如路面采用了透水磚等環保材料。2012年8月,歷時一年建設,總投資3000多萬元,長5公里,設有3米寬的游步道慢行系統,隔離帶寬1米,綠化帶寬30米以上的城市綠道全面竣工,共完成地型塑造3662立方米。
“城市綠道”的建設既縮短了古城與新城的視覺差距,又將新城的現代美與古城的古典美串聯起來,成為新城、古城的城市客廳。
打造人居環境和城市品位的新名片
一談起“城市綠道”,家住灤河東路南葛坎村的李大爺喜悅之情難以言表,“以前我們這風沙很大,自從建設了城市綠道后,風沙少了,空氣好了,看哪哪舒服,我們是最大有受益者。”
5公里“城市綠道”在景觀建設上突出生命的起源、脈絡的流動、時代的騰飛三大主題,刻有灤州八景詩詞圖案的景石分布于各個節點,形成了獨具灤州文化特色的景觀大道。共栽植喬木4794株、灌木3194株、地被82528平方米,形成了一幅喬灌花草相搭配、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市畫卷。專用綠道標識及設施方便出行、較好地引導觀光與游覽。更為貼心的是生態環保的游步道設于綠地之中,人在畫中慢慢游、步移景異細細品。
今年,該縣為了提升城市品位做足“綠”字文章,深入實施“公園化”戰略和“綠色家園”攻堅行動,建設了總投資6200萬元的灤水綠道風情長廊,改造提升灤州龍山中山公園等主題公園3個,新城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4.89%、40.7%和12.45平方米。累計造林綠化3.92萬畝,建成綠色能源示范村13個,華山峰綠化示范項目被國家林業局評為全省唯一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優質工程”。累計投資4億元創建省級幸福鄉村計劃示范村14個、省級新民居建設示范村7 個、文明生態精品村50個,響嘡鎮大司營村被評為“唐山市最美鄉村”。
彰顯民生情懷的新舉措
“城市綠道”建設既是灤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關注的一項民生工程,也是建設宜居城鄉、改善民生、造福百姓的一項標志性工程。
“以創建國家生態園林縣城為目標,推進城市綠道建設,完成生態功能和空間景觀功能,傾力打造現代化特色中等城市,”縣委書記盧宏秋在1月21日縣十一屆三次黨代會上講話擲地有聲。
在成功建設灤河東路城市綠道的基礎上,該縣結合城市建設和城區綠化工程,又提出打造功能完善、銜接有序、連接便捷、惠及民生的綠道網體系目標。
今年重點啟動實施灤河風景區、森林公園景觀路、橫山三條綠道綠廊,在城市周邊山體、水系、農林路網中構成大城區綠道綠廊外圍框架,以城區道路綠地有機串聯公園綠地,風景名勝等景觀節點,形成縱橫交織、內串外聯、城鄉一體、完整貫通的城市綠道景觀體系網。
“城市綠道”讓灤縣人腳步慢下來的同時,也正在為該縣開拓城市發展思路、建設美麗灤縣諧邁出了堅實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