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每年都栽大量的樹木,城市變得更加漂亮了。但是這組數據不免讓人有些惋惜:1999年末,哈市共有樹木410多萬株;2000年到2011年,哈市共植樹木1400多萬株;截至2011年末,哈市實有樹木1500多萬株。這樣意味著有300余萬株“消失”了。對此,哈爾濱市委黨校教授于志平認為,城市綠化應該在提高樹木成活率上多下功夫,減少浪費,讓市民享受到綠蔭。
12年栽樹1400萬株“消失”了300余株
從2000年開始,哈市每年都進行大面積綠化。2006年,哈爾濱城區種下了344萬株樹木,綠化建設資金投入5億元,是近年來植樹量最多的一年。2007年是哈爾濱市大規模增綠的第二年,全年新植樹木200.3萬株,完成中央大街等10條綠化景觀大道、兆麟街等10條綠化特色街路、丁香園等一批公園、廣場的建設、改造。
2008年,哈市繼續加大園林綠化建設力度,植樹127萬株。同一年,哈市提出建設“丁香城”,新植丁香40萬株。2009年,哈市新植樹木122.3萬株。
2010年,哈市投資5.5億元用于綠化,植樹增綠的同時對部分街路的樹木進行了移植,新植樹木102萬株。2011年,哈市通過更新行道樹、提高樹木生長勢、彩化等方式,對中心城區101條街路進行綠化提檔升級,新植樹木71.9萬株。
據統計數據顯示,1999年末,哈市共有樹木410.69萬株,2000年到2011年,哈市共植樹木1400多萬株,截至2011年末,哈市實有樹木1500多萬株,300余萬株消失。
樹沒少栽街頭難見綠
1999年改造前的學府路上街路兩旁全是高高的松樹,有些都已經生長了十幾二十年,冬夏常青。但是自從道路拓寬改造后,數千棵大樹都被連根挖起移走了。此后學府路綠化改造了很多次,道路兩旁被種上了新樹種,雖然被修剪得很整齊,但是成活率并不高,幾乎每年都可以看到工作人員對路邊的樹木進行補種,而存活下來的樹木由于管護不力,經常是沒兩年就枯死了。
哈市市民孫先生住在學府路十幾年,“年年都能看到學府路在搞綠化,可就是見不到綠樹成蔭,真懷念從前長廊般的樹林!”孫先生十分感慨。
曾幾何時,哈爾濱的馬路旁、街巷里,郁郁蔥蔥的大樹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中山路、三大動力路、西大直街等街路兩側都曾是大樹郁郁蔥蔥,而現在,道路寬了,但是很多綠廊被“裁剪”成“綠線”,很多主干街路上也立著“不成氣候”的新樹,小樹如“麻稈”,無法成蔭。
家住道外中財雅典城小區的于詠告訴記者,他每天上下班都必須經過小區后門的南極三道街,這條街是5年前改造的,之后一直沒有栽樹,有關部門每年都說要消滅無樹街,但是這條路確是光禿禿的。根據于女士的指引,記者發現開原街八區地道橋出口附近的那段路同樣也沒有樹。
南崗區嵩山路(長江路至黃河路)約七八百米的路段都沒有樹,雖然改造完兩三年了,但是一直沒有栽樹。在鐵路街上,記者發現從哈站至安發橋路段,靠近鐵路線一側的道路也沒有栽樹;在霽虹街經緯街西側約400米的路段上,雖然地面上挖了樹坑,卻沒有一棵樹。在南崗區的民益街,雖然人行道挺寬,但是卻沒有樹,較寬的路段人行道上停滿了機動車。
大樹“消失”有4大原因
記者從哈市相關部門了解到,房地產開發道路拓寬改造遷移、重復綠化、毀綠砍樹、病蟲害等是造成部分樹木消失的原因。
記者從哈市綠化部門了解到,多年來,因道路拓寬改造,而犧牲既有綠化樹木的數量,達數十萬株,并且這些樹沒有“回遷”。僅2010年道路拓寬一項,街路上樹木和灌木搬家數量就達7萬多株。哈市部分中間有綠化帶的街道改造后,不僅兩側的行道樹大量減少,中間的綠化帶也全部消失。哈市統計年鑒數字顯示,2001年哈市行道樹的數量為42.7萬,到了2011年減少到了28.1萬。
由于頻繁提檔升級,栽了拔,拔了再栽,缺乏規劃重復綠化使得樹木增速很慢。
多年來,發生砍樹毀綠而沒能得到恢復的事件有數百起。記者從綠化部門了解到,10年前,在中山路從省政府到公濱路一段拓寬中,200多棵樹齡在80年以上的大榆樹“消失”了。
另外,蟲災、災害性天氣也是致大樹死亡的原因。
外地苗“水土不服”成活率低
記者從哈爾濱各區綠化部門了解到,哈市本地苗圃可用于城市綠化的苗較少,近幾年春季綠化之前很多綠化單位需要到外地購買。
東北林業大學教授、園林專家聶紹荃表示,外地樹苗未經馴化直接種在市區街路上,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兩三年之后就會出現長勢不旺甚至枯死。死了就得拔,拔了再栽,這也導致很多街路看上去都是新栽的樹,樹冠小,難以成蔭,市民也感覺路上樹少。
聶紹荃說,樹木選擇要嚴格符合“三度”即經度、緯度、海拔高度的要求,即使從同在東北地區的吉林、遼寧引進的苗木,也不適合在哈市種植,因同一樹種在不同地區種植其抗寒性和干旱性都不同。比如,榶槭是適合哈爾濱種植的樹種,如果外地培育的樹苗,直接移植到哈爾濱,其成活率也會大大降低,必須要經過科學的馴化才能適應哈爾濱的氣候。
城市綠化不應追求“數”
省科顧委委員、哈爾濱市委黨校教授于志平認為,一個城市綠化不應該追求樹木的種植數量,而應該盡量去保證樹木的成活率,這樣市民才能享受大量綠蔭。于志平表示,如果按照每年的種植數量,哈爾濱現在應該滿城皆是綠樹了,但實際上卻并非如此,他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提高樹木的成活率,一是制定相應的制度,將樹木量化到個人,保證每個路段上的每一棵樹木都是有人管理的;二是固定主要栽種樹木的品種,很多外地品種并不適宜在哈市栽種,因此還是應該選用本地的灌木、喬木等作為綠化樹木,提高樹木的成活率。
哈市政協委員孫殿君也認為,在提高種植數量的同時,應該保證樹木的成活率。孫殿君說:“綠化部門應該加強對種植人員的監督和技術指導,現在實行市場化運作,綠化公司在工程量大的時候雇傭一些非專業人員進行挖坑和埋植,由于他們并不專業,所以挖坑的深淺,如何種植等都不了解,只管種上,并不在乎種植的對不對,能不能活,這就導致了很多樹木種上后成活率不高。”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gops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