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1979年規定每年的3月12日為植樹節以來,年年3月一到,到處掀起聲勢浩蕩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植樹造林活動。每次植樹,總會有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組織一批人到公路旁抑或是禿山上植樹。彩旗飄飄,熱火朝天,干勁沖天。瀏覽報紙或收聽電臺里得知今年又植樹多少棵,覆蓋多少面積山林。只見年年增長,不見其降。那么30多年植樹節過去了,現在綜合疊加計算一下,應該說植樹的覆蓋面積肯定會是個不小的數目。
然而,筆者走進不少村子、山崗,不見可觀的樹林。于是詢問了部分村民。村里年年植樹造林,林子究竟在哪?村民告知筆者,植樹后無人管理,成活率低,幾乎年年植樹年年死。即使部分不死,今年在這里植樹,明年在那里植樹,后年在另一方植樹,大后年又另擇一地,大大后年又該砍伐第一年栽植已經長成的成年樹。砍伐——植樹——成年——砍伐……以此類推循環。這就造成了年年植樹少見樹,年年造林不見林的現象。
一些官員總是把個人政績放在第一位,走形象工程道路,對植樹造林和環境保護,認為那只是口頭上的說一說,做做樣子而已。沒有從長遠利益、大局意識上考慮問題。植樹造林,那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事情,如若真的等到因環境因素波及到我們身上的時候,我們才幡然醒悟的再去植樹,恐怕一切皆晚也。
植樹造林,貴在持之以恒,要數量更要重質量。筆者認為,不能把植樹原則說在嘴上,掛在墻上。如果我們都能夠自覺地去保護環境,真正關心植樹造林,不去一味的追求形象工程,那么要比年年上報植樹成千上萬棵樹苗更能令人振奮和欣慰。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gops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