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國的第35個植樹節,植樹節越來越像植樹節。為什么?因為它幾乎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節日一到,組織一些人,找一個地方,揮動一下鐵鍬,栽下一棵棵樹苗。如此,這植樹節才算是過了。植樹節里來植樹,其積極意義毋庸贅言,只是一年又一年的植樹節過下來,我們是否也該放下鐵鍬,擦把汗水,思考一下,植樹節里,種樹之外,還能做什么?
做什么?先請看:
去年1月,全省的“關注森林”工作會議上,我市被授予浙江省森林城市稱號。從森林資源稀少的純平原市,到取得森林城市稱號,這得益于我市多年來不懈地植樹造林,特別是“萬頃綠化造林”、城市楔形綠地、市區沿河沿湖綠化改造等大型綠化工程的開展,使得全市綠化總量迅速增加,基本形成了網絡型平原森林生態體系。植樹造林越來越多,也意味著可栽種的綠地資源會越來越少。
還有一則本報前不久的報道:市區農翔社區牡丹坊小區一棵20多年的老雪松,在積雪的重壓下倒了。居民反映到社區,因小區綠化無物業公司管理,社區工作者只好求助于園林公司,園林公司開出4000元的價格,讓社區工作者很頭疼。市園林綠化工程公司負責人說,他們公司主要負責道路、廣場等市民公共空間的綠化和災害事件時的植物搶險等,而小區里面的綠化一般應該是由小區物業負責的。從這一棵樹的倒掉可以想到,我市一定還存在著不少這種“護綠”的盲區。
看看這些,再想一想,植樹節里,在種樹之外,我們還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護綠”上來。對于一些無物業管理的綠化區域,對于一些暫時無人負責的綠化地帶,是否可以采用認養的形式,讓這些植物都能找到“主人”,這樣一來,既可以讓愛護植物的人士找到熱情釋放的地方,也讓這些植物有了更好的保護。植樹難,養樹更難,要做好這一件事情,僅憑幾分熱情肯定不行,這些畢竟都是技術活兒,而且是一件長期的活兒,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創造條件,給予一定的指導,營造一種護綠的氛圍。
植樹節里,種樹之外,還能做什么?還可以做的有很多。比方說,節約紙張、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筷子、少開車出行等等。只要你有一顆愛綠、護綠的心,你總能找到更多的事情去做,而只要你能行動起來,你的眼里會滿是綠色。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gops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