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絕或許比進化更能影響生物分異度,這是來自墨爾本大學和塔斯馬尼亞大學的研究者通過研究大冰期對澳大利亞東南部植物豐度的影響后得出的結論。澳大利亞東南部曾經是地球上物種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但是約150萬年前的大冰期卻將其完全摧毀。
墨爾本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Sniderman博士說,學者們通常認為一些區域之所以擁有更多的物種是因為它們進化迅速,但新研究發現,或許事實并非如此,滅絕可能比進化作用更大。研究對比了現今澳大利亞南部和非洲南部兩個地區。澳大利亞西南部生物分異度極高,擁有眾多的厚葉灌木以及如桉樹、拔克西木屬(Banksia)、銀樺屬(Grevilleas)阿拉伯膠屬(Acacias)等高大樹木。而非洲南部最南端的生物分異度甚至更高,如南非山龍眼屬(proteas)和石南科(ericas)等都擁有極多相似卻不同的種類。學者們通常認為這些屬種的出現與當地較為貧瘠的土壤和干旱的夏季有關系。
此次研究中,研究者對澳大利亞東南部古湖中埋藏的古植物化石進行了分析,他們驚訝地發現,150萬年前這里至少擁有與現今澳大利亞西部與非洲南部相同數量的厚葉灌木。Sniderman說,由于在過去的時間里澳大利亞變得越來越干旱,因此絕大部分雨林植物都消失了。通常人們認為干旱氣候的出現會導致厚葉灌木的出現與分異,但新研究卻顯示,由大冰期帶來的氣候紊亂不僅滅絕了雨林植物,也使相當數量的厚葉灌木消失。這一研究對于澳大利亞的植物如何面對現在的氣候變化也有一定的指示意義。研究表明,相比西南部來講,在大冰期消失的澳大利亞東南部的那些植物對氣候變化更為敏感,但是,正是由于西南部的植物適應了過去的氣候變化,因此對于正在進行的氣候變化,它們可能更容易無法適應。
|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gops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