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市城市綠化因地制宜選樹種,不求高檔、新奇
馬鞍山市今年把植樹理念從過去的片面追求“新奇、稀罕、高檔”,轉變為講究因地制宜,在適合栽樹的地方栽上適宜的樹種。請聽報道。
我是馬鞍山臺記者曉輝,過去,馬鞍山市在城市綠化過程中,不惜花費重金大量引進外來植物或大樹名木,但由于這些外來樹種“水土不服”,不是生長遲緩,就是發生嚴重的病蟲害。
馬鞍山市林業局副局長紀明全:大量引進外來植物造林觀念,顯露出不少弊端造。比如:由于大面積單一樹種造成病蟲害的防治十分困難,很多人工林被害蟲啃食得千瘡百孔,另外,單一樹種和成片栽種造成地力嚴重衰退,導致生態環境惡化與生物多樣性嚴重下降。植樹中的舊觀念、老作法必須要改變了。
嘗到了不科學植樹造林苦果的馬鞍山市,今年的種植理念從片面追求“新奇、稀罕、高檔”,轉變為重點種植本土經濟適用的樹種,力求讓適合栽樹的地方都栽上適宜的樹種。
馬鞍山林業局技術員張勇:今年我們選種的樹種,都是在本地廣泛分布、與當地的土壤氣候等條件相適應的樹種。像銀杏,屬于我們這兒的地產樹種,有很好的造型,秋季又可以觀葉。像女貞它的適應性非常強,抗逆性也比較強,四季常綠,對城市來講是個很好的景觀樹種。
據了解,目前馬鞍山市所栽種的近10萬株苗木均為適合本地生長的銀杏、女貞、櫸樹等。
植樹造林,務必因地制宜,不要形式主義。
“全民植樹造林,建設生態強省”,省委、省政府今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開始,就在全省組織開展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植樹造林周”活動,聲勢浩大,令人振奮。此時,我們報道“馬鞍山市植樹理念轉變”的新聞,就是想提個醒:植樹造林,務必因地制宜,不要形式主義。
過去,很多城市在綠化過程中,不惜花費重金大量引進外來植物或名木,但往往不能善終。去年我省有個市以每棵近40萬元的“身價”,千里迢迢從越南引進的98棵紫薇樹就“水土不服”全部枯死。“年年植樹不見林”,流于形式的“假植樹”,雖然只是個別現象,但是這也是干部群眾最反對的。
植樹造林一定要講求實效,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注重造林質量,可不能只走個形式、擺個造型。一定要實事求是,什么地塊適宜栽植什么品種,什么品種栽到什么地塊,一定要搞清楚,在這方面一定要多聽一聽有關專家、技術人員的意見,絕不能閉門造車、拍腦門決策,必須要集思廣益,科學決策。
相信只要腳踏實地,栽活、管好樹林,今年全省286萬畝植樹造林任務一定能高質量完成。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鄭州將用三年力爭鄉村綠化率達30%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這不僅是城市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農村建設的目標。【詳細】
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三代造林人半個多世紀的持續奮斗,讓貧瘠沙地變成綠水青山,也獲得世界贊譽。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布,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2017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詳細】
國外“電鋸大師”見到樹木就去鋸幾刀
人們常說高手在民間,民間確實是有著非常多的牛人,他們總是有著自己的一手拿手絕技,施展起來讓人看了都是驚嘆不已,但他們的這些絕技大多還是靠積累而成的,并不是說誰都能隨隨便便就學會的。【詳細】
未來10年 河南規劃造林2252萬畝
河南省政府在鄭州舉辦了《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評審會,經過審閱、質詢和討論,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侖、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等院士、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一致同意通過該《規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