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夯實科研監測人才基礎
參與重點項目實施,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采取請進來、派出去學習相結合等方式,培養一批科研專業人才
一直以來,納板河保護區堅持把基礎科研及監測工作人才的培養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確保科研監測能力建設得到穩步提升。
據了解,通過參與重點項目實施、對外交流與合作,采取請進來、派出去學習相結合等方式,納板河保護區已相繼培養出一批能夠獨立完成許多科研工作的專業人才。
李忠清說,隨著科研監測能力的基本形成,納板河保護區組織開展了4次生物資源綜合調查和補充調查,建立了保護區地理信息系統。為提高監測效率和數據的準確度,納板河保護區內建設了固定監測樣線、固定監測樣地,安裝了紅外監控相機,并建成了兩個自動氣象監測站和1個自動水文觀測站,實施了對數據的自動傳輸。
據了解,通過科研監測工作的實施,納板河保護區已經培養一批在當地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才。目前,保護區已有16項科研成果榮獲州級以上科技進步獎。
2012年11月27日,記者隨云南省環保廳廳長王建華在納板河保護區進行“橡膠林間復合生態系統建設示范”調研時看到,保護區科研人員大膽探索、攻堅克難,已在橡膠林生態恢復和立體化林下經濟開發研究上取得實質進展。
探索社區共管機制取得新突破
成立社區共管委員會,探索資源管理的方法和途徑,促進保護區與社區的和諧發展
納板河保護區內現有6個村委會,33個村民小組,居住著傣、哈尼、布朗、拉祜、彝、漢等6個民族。一直以來,保護區堅持以人為本,用社區共管的模式對全區的自然資源進行有效管理,探索出一條在林地權屬不變的條件下,當地群眾參與管理的運行機制。有效減緩了當地居民因發展經濟對保護自然造成的壓力,促進了保護區與社區的和諧發展。
成立社區共管委員會,建立社區共管聯系制度。納板河保護區成立之初,便開展了廣泛的宣傳和各種嘗試,使當地社區與保護區在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方面達成共識。保護區與區內的3個鄉鎮成立了“社區共管委員會”,制定了聯系制度,對區內的資源管理和經濟發展等方面的重大事宜共同協商,使社區共管在制度上得到了保障。
簽訂森林保護協議,探索資源管理的方法和途徑。保護區從2004年開始,探索了一條由村民小組承包管理森林資源的有效管理辦法,在實驗區內將村寨附近的森林按承包給村小組進行管理,村民對林地內的林副產品如竹筍、蘑菇等,按國家及保護區的相關規定,可以有計劃地采集食用和出售。這一做法使每位村民都成了森林的守護者和管理者,極大地提高了村民自覺保護森林資源的積極性。
積極爭取社區發展項目,促進社區社會經濟全面發展。20年來,累計投入資金550余萬元,幫助社區解決了人畜飲用水、改造高壓輸電線路、修筑水壩、節能改灶等問題,在世界自然基金會、澳大利亞明愛基金會等項目的支持下,開展多項培訓,通過培訓和示范,村民增加了收入。
通過社區共管,納板河保護區當地各族群眾的觀念逐漸發生了轉變,“靠山吃山、毀林開荒”的舊觀念變為“靠山養山、護林保山”的新觀念。保護區的管理工作也從“強制的被動保護型”,變為與當地老百姓唇齒相依的“主動保護型”,減少和消除了當地村民對保護區的抵觸情緒。
經過各種項目投入與技能培訓,保護區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脫貧致富步伐越走越快。20年的創新發展,納板河保護區取得的成績斐然,先后3次被環境保護部等七部委評為“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先進集體”。
環境保護部相關領導在納板河保護區調研時指出,納板河保護區經過近20年的建設發展,保護區的保護目標明確,資源本底清楚,管理制度健全,社區協調發展,資源管護、科學研究、環境教育等功能得到充分發揮,保護成效顯著,走出了一條保護與發展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為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gops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