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西雙版納州”),我國第一個按小流域生物圈保護理念規劃建設的多功能、綜合型自然保護區——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納板河保護區”),宛若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鑲嵌在熱帶雨林那無邊無際的綠色海洋中。
圖為建在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邊的水上管理站。 蔣朝暉攝
深入納板河保護區采訪,游走在醉人的碧水青山之間,耳聞目睹中,令人由衷感嘆保護區從零開始走過的20年不凡歷程。20年來,保護區管理局不懈探索創新,在保護區創建、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社區共管機制建立等方面,為我國乃至世界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
按小流域生物圈創建保護區
以流域為自然單元,將保護、科研和社區發展相結合,為國際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示范
按小流域生物圈保護理念規劃建設保護區,云南省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1988年4月,時任國家環境保護局局長曲格平因會議到西雙版納,對當地保護熱帶雨林、準備建立一個以安麻山為主的自然保護區進行實地考察時,萌生了以小流域生物圈為基礎、建設保護區的念頭。他認為,雖然在國際上有這個概念,但是這類保護區國際上可能還沒有先例,應該進行探索。在他的極力倡導下,經過多方努力,1992年,我國第一個按小流域生物圈創建的保護區——納板河保護區正式建立。
據納板河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李忠清介紹,保護區位于云南省南部、西雙版納州中北部景洪市與勐海縣接壤地帶,土地總面積為266平方公里(約40萬畝),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3個功能區。保護區內集水面積在7.5平方公里以上大小河流共13條,流域集水面積211平方公里。
按照小流域生物圈保護區的理念,納板河保護區以流域為自然單元,實行保護、科研和社區發展相結合。保護區以納板河流域為主要范圍,區內山林權屬不變,行政區劃不變,居民不搬遷。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以熱帶雨林為主體的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在國家、云南省和西雙版納州的大力支持下,保護區的機構設置不斷改進,人員編制不斷增加,能力建設不斷加強。目前,納板河保護區管理局不僅有人員編制30人,還駐有一個西雙版納州森林公安局的派出機構“納板河保護區派出所”。
近幾年來,環境保護部和云南省環保廳進一步加大了對納板河保護區的指導和支持力度。截至目前,環境保護部已先后投入1800余萬元資金用于保護區能力建設。
2012年11月27日,曲格平先生在致納板河保護區成立20周年的賀信中滿懷深情地指出,他對納板河保護區獨有情愫。這是我國第一個按小流域生物圈創建的保護區,為人類世界探索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樣板,為國際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示范。
多管齊下創新管理模式
竭力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的完整性,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種群數量顯著增長
長期以來,納板河保護區緊緊圍繞資源保護中心任務,不僅建章立制到位,而且毫不懈怠狠抓落實,為有效保護區內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加強管護基礎設施建設,治安防控體系日益完善。建設了曼點、過門山等4個管理站和糯有森林防火了望塔等設施,配備了巡護車輛、巡護快艇、巡護摩托及GPS等設備。在區內村寨聘請了28名護林員,組建了50人的應急撲火隊伍,完善了全區的資源保護網絡體系,使保護區的資源管護能力得到有效加強。
建立完善巡護管理制度,日常管護工作不斷強化。為更好地加強生態保護,納板河保護區建立并完善了巡護制度。明確巡護線路、巡護頻率以及巡護人員,全區設置了多條固定巡護線路,確保及時掌握林情、社情,及時發現、制止和打擊了各種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
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預案,森林火災預防成效明顯。為確保區內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納板河保護區在森林防火這一項重要工作上,始終做到組織領導堅強有力、日常管理務實高效、防火責任層層明確。為降低火險等級,消除火災隱患,保護區在強化防火期林區巡護和火源管理同時,探索在實驗區的林下開展計劃燒除工作,取得了較好效果。
多管齊下創新管理模式,資源林政管理有序推進。一是嚴格執法,嚴懲違法行為。二是探索新的管理模式,突出管護實際效果。三是利用科學管護手段,提高資源管理效率。
李忠清說,經過多年的有效保護管理,納板河保護區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的完整性得以較好保存,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種群數量顯著增長。保護區森林覆蓋率由建區時的45.3%提高到現在的86.74%。
截至2012年,保護區已實現了連續17年無森林火災,多次被西雙版納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森林防火先進單位”稱號;各種破壞資源的案件已大幅度減少。
|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gops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