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規范和引導新時期海南省三亞市城市綠地系統的發展建設,三亞市規劃建設局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組織編制了《三亞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11年-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該《規劃》于2012年9月21日通過專家評審,目前已完成最終成果。該《規劃》旨在構建山海環繞、藍綠交融的綠色生態網絡,將三亞打造成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世界一流國際性熱帶濱海旅游城市。根據該《規劃》,到2020年,該市中心城區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8%;規劃自然保護區國家級1個,省級2 個,地級7個;形成“山河海城交融、景觀綠廊貫穿、視線視廊通透”的整體景觀風貌結構框架。目前已到公示階段。
7年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將達到48%
據了解,該《規劃》的規劃范圍為三亞市域和中心城區。其中市域規劃總面積1919.6平方公里,中心城區規劃城市建設用地74.7平方公里。到2020年,三亞市中心城區(含鳳凰鎮區、吉陽鎮區)人均公園綠地(以活動人口為基數)面積將達到23.47㎡/人,中心城區內建成區綠地率將達到4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將達到48%。
規劃10個自然保護區 省級以上有3個
據了解,該《規劃》中區域綠地規劃的生態控制線劃定范圍有自然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一級水源保護區、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及其他風景旅游度假區。
在該《規劃》中,共規劃10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2個,地級7個,涵蓋海洋濕地、野生生物和森林生態三大類。其中海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有三亞國家級珊瑚礁自然保護區(國家級)、三亞河紅樹林保護區、三亞鐵爐港紅樹林保護區、亞龍灣青梅港紅樹林保護區和大東海珊瑚礁自然保護區。野生生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為紅塘鮑魚自然保護區、六道綜合生態保護區和大東海火嶺獼猴保護區。森林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為甘什嶺無翼坡壘保護區(省級)、福萬水庫水源林保護區(省級)。
三亞熱帶海濱風景名勝區由陸域和海域兩部分組成,總面積231.08平方公里,其中陸域約132.02平方公里,海域約99.06平方公里。范圍包括亞龍灣、天涯海角、南山——海山奇觀3個獨立景區,及鹿回頭公園、崖州古城、落筆洞、椰子洲4個獨立景點。
該《規劃》將飲用水水源大隆水庫、赤田水庫、福萬-水源地水庫、半嶺水庫和抱古水庫列入水源保護區;將總占地面積3833公頃的鳳凰嶺、烏石嶺、高嶺列入郊野公園,同時重點打造椰子洲和月川兩大濕地公園。
“三帶多廊” “山海環楔”綠地空間結構
《規劃》中,“三帶”即以橫貫市域東西,將海岸沿線規劃成集生態保護、旅游、休閑的沿海生態景觀帶;以低山丘陵為主,集河流水系上游水源涵養及保護陸域生物資源的北部山體綠帶;以全三亞市的種植業為首的農業集中區域的中部山體綠帶。
“多廊”即以藤橋河、寧遠河和三亞河3條生態廊道構建的水系廊道和4條縱向山體廊道。
《規劃》強化“山海相連”結構,結合舊區改造和新區建設,打通通向海濱、河邊、山邊的廊道,形成“山河海城交融、景觀綠廊貫穿、視線視廊通透”的整體景觀風貌結構框架。重點加強鹿回頭與金雞嶺之間的景觀視線通廊控制。保護鹿回頭、金雞嶺、鳳凰嶺山頭制高點形成的視線“小金三角”以及鹿回頭嶺等制高點形成的視線“大金三角”不被破壞。同時重點保護和控制濱海地區以及“山海”廊道地區。
近期以保護生態與建公園街頭綠地為主
據了解,市域的近期重點為加大三亞市生態保育力度,保護熱帶季雨林和雨林等天然次生植被,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防止熱帶經濟作物種植無序蔓延,人工修復斷裂生態廊道及節點,在核心地段實施生態修復和綠化工程,對裸露山體進行恢復綠化。全面推進水源保護區保護及水源涵養林建設工作。同時強化海防林建設工程。
中心城區的近期工作重點為建設月川濕地公園、紅樹林公園(二期),以社區為單位,建設社區公園和街頭綠地;延伸三亞河沿線帶狀公園綠地;對老城區加強立體綠化,試點建設建筑垂直綠化及屋頂綠化建設,推行“拆墻透綠”;加快鳳凰路、海榆東線、勝利路、河東路延伸段等重點道路景觀改造與提升; 啟動中心城區綠道網建設,重點打造三亞灣沿線綠道線路。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gops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