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植物學家首次發現穴居蕁麻科植物
據國外媒體報道,在中國西南、緬甸和越南北部有成千上萬的溶洞和峽谷。最近,植物學家們嘗試性地對這些地區洞穴中的植物進行了探索。這次探索,發現了許多只在這些棲息地存活的新種。
英國皇家植物園的植物學家、蕁麻科專家亞歷克斯·門羅介紹說:“目之所及,極其黑暗的條件下生長著的是大量的蕁麻科植物。”但這些植物并非在完全的黑暗中生長,而是生長在洞穴凹陷入口處的弱光中(有時,僅有全光照的0.04%)。幾年來,英國和中國的植物學家們一直在石灰巖溶地區采集蕁麻科植物。他們發現了三個新種,一個種采自洞穴,另外兩個種則采自幽深的峽谷。
這些植物隸屬于蕁麻科的冷水花屬。該屬植物在全世界范圍內,被認為有超過700種,其中尚無文獻描述的占到三分之一。
在發現新種的峽谷中,有一種神奇驚人的巖石礦物結構,稱為花瓣石灰華。它是一種由礦泉水日復一日在石灰巖上沉積,而形成的花瓣狀巖石,附著在峽谷陡峭的絕壁之上。
編輯:liang
相關閱讀
植物學大會落幕 用美麗植物照亮綠色未來
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在廣東深圳圓滿落下帷幕。會議舉辦7天以來,無論是主旨報告、公眾報告、衛星會議等學術活動,還是公益展覽、植物藝術畫展、實地參觀考察等公眾活動,不僅令各國科學家振奮不已,而且也讓公眾一起參與其中,共同“關心植物,關心未來。”【詳細】
世界首個植物干細胞銀行在深圳成立
世界上首個植物干細胞銀行25日在此間舉行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衛星會議之一的“釋放植物智能:植慧科技系列平臺發布及簽約儀式”上成立,同時成立的還有植物干細胞(深圳)研究院和深圳創新藥物研究院。【詳細】
八個關鍵詞讀懂2017國際植物學大會
記者總結整理了國際植物學大會的8個關鍵詞,讓您更好地了解國際植物學大會。 【詳細】
科研人員揭示水蕹科植物跨大陸分布機制
近日,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科研人員對水蕹科的生物地理學進行了重新評價,在水蕹科植物跨大陸分布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分子進化及系統發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