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靖邊:三棵樹 三種治沙精神
我曾經兩次到基層與農村結下不解之緣,一次是參加2003年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我見識了云南農村的落后;一次是參加由中央國家機關工委組織的黨校青年干部培訓班,我體會了廣西農村的貧瘠。然而,“根在基層、走進一線”中央國家機關青年2012年基層調研實踐活動帶領我第3次走進基層,卻是第一次走進基層林業之門。
一直知道基層很苦,也知道林場職工的工作條件更加艱苦。當入住陜西靖邊紅墩界國有林場為我們準備的“五星級”宿舍,看到花園式的場部辦公區里,寬敞明亮的場長辦公室、干凈整潔的食堂和太陽能熱水浴室,卻改變了我原先對基層的認知。隨著我國現代林業的改革發展,基層林場的辦公生活條件也隨之大大改善。
陜西靖邊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明代中葉已是“積沙及城,四望黃沙,彌漫無際,百里之內,皆一片沙漠”。新中國成立前,這里的牧場大部分都沙化、鹽漬化,土地退化嚴重,載畜量甚低,森林覆蓋率不足1%。然而現在我所看到的紅墩界,早已換了模樣,澄澈的水,湛藍的天,雖風大卻不見黃沙漫天,雖人跡稀少也不見大漠孤煙,綿延的沙丘上密密麻麻地纏綿著低矮的灌木,間或點綴著較高的樹。目光所及,整個鎮子鮮有大片裸露沙地,公路兩旁綠化狀況良好。我原本做好吃點風沙的心理準備的,結果瞬間就放下心來。
沙區變化如此之大的原因在哪里?我心中冒出一個個問號,驅使我不斷求索。
通過調研,我從許多人嘴里聽到沙區“3棵樹”,也漸漸體會到這3棵樹所代表的3種沙區精神,從中找到了我要的答案。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鄭州將用三年力爭鄉村綠化率達30%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這不僅是城市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農村建設的目標。【詳細】
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三代造林人半個多世紀的持續奮斗,讓貧瘠沙地變成綠水青山,也獲得世界贊譽。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布,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2017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詳細】
國外“電鋸大師”見到樹木就去鋸幾刀
人們常說高手在民間,民間確實是有著非常多的牛人,他們總是有著自己的一手拿手絕技,施展起來讓人看了都是驚嘆不已,但他們的這些絕技大多還是靠積累而成的,并不是說誰都能隨隨便便就學會的。【詳細】
未來10年 河南規劃造林2252萬畝
河南省政府在鄭州舉辦了《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評審會,經過審閱、質詢和討論,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侖、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等院士、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一致同意通過該《規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