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廊為宋代卸任官員組建
“這一帶當時居住著由上饒婺源遷居而來的吳氏子民20余戶200余口人。公元984年的一個夏天,一場罕見的特大洪水將洑溪村莊(當時名為沙隴村)夷為平地,全村人無家可歸。”林站長告訴記者,就在這時,擔任北宋太祖時期江西轉運使,卸任后攜四子遷居洑溪村的吳佐看到這種狀況,便組織村民振作精神,把被毀的村莊重新修建。當年初秋,吳佐一邊帶領村民修路建房,一邊琢磨著采取辦法來抵御洪災。多方人士分析認為,這里屬于平陽之地,村后為石潭和兩河交匯點,春夏雨量充沛,來水面積廣闊,河水直沖村莊,所以易受洪災,必須繞村修建一條擋水長廊。
于是,在吳佐的帶領下,村民及在外工作的家鄉人紛紛捐款捐物,沒有錢財的就捐勞力。7個月后,這條800米的護村長廊就修建成功,又在長廊中栽種了樟樹、羅漢松、柏樹、楠樹等幾百棵樹苗,并制訂了嚴格的護廊護樹規定。同時,村里還要求,所有村民每年必須義務栽樹修廊,并提倡在外任職人員回鄉省親時,也要在長廊種上一棵紀念樹。
據該村一名八旬老人介紹,他家祖祖輩輩都居住在這里,聽前輩們說,自這條長廊修建后,村里再也沒有遭受洪水之災,每年都是風調雨順。人口也從未修建長廊前的20余戶200余人發展到50余戶500余人,成了遠近聞名的“風水寶地”。
古長廊得到省相關專家高度評價
在采訪中記者獲悉,由于這條古長廊歷經世代人的保護,才展現了其千年不朽的神奇作用,該村也被評為全省生態優美村。這條古樹長廊還吸引了相關部門的關注,近期,我省水利部門相關水利專家前來實地考察,看后也無不贊嘆地稱,這條千年古長廊是中國少有的古老村級防洪堤岸,是目前全省村級最古老的防洪堤岸,它對研究古代早期防治洪水災害有著重要意義,值得研究探討。去年9月,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敬一丹帶領一個采訪組也慕名前來探訪,并對當地愛樹護廊意識大加贊賞。
保護古樹長廊需要建立長效機制
林站長告訴記者,隨著年代變遷,這條古長廊中的珍貴樹種雖歷經千年滄桑,卻仍能郁郁蔥蔥,為養護整個村莊村民過著不受災害的安泰生活,這不僅是當地一個奇觀,也是宜豐縣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分子。作為當地文化部門,更要深刻把握其“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豐富內涵,對這條長廊的保護和研究發揮作用。
“保護古樹更需要建立長效機制。近年來,隨著古樹價格攀升,一些不法分子也把目光瞄長廊里的羅漢松、楠木、樟樹等名木古樹。于是,縣、鎮、村及森林公安、林業等部門聯合組織護樹隊伍,對古長廊所有古樹名木全部進行登記造冊,建立護樹檔案,確定護樹責任人,確保所有古樹得到完好的保護。”林站長說,為此,近年來,在一方面防止古樹流失外,當地村委還投入數萬多元專項資金,對自然損毀的部分進行了原風格上的修復,并在長廊上修建了小型便道,設立了休閑游覽區。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gops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