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止的建筑流淌的文明
伍江同濟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上海市領軍人才。長期從事建筑與城市歷史、建筑與城市設計以及當代城市問題研究,出版有《上海百年建筑史》、《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編制與管理》等多部專著。曾任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副局長。現為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特聘專家、上海市建筑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建筑學會常務理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球可持續發展大學聯盟理事會主席。
思想者小傳
建筑是技術與藝術的融合
為什么我們現在很多城市里的建筑物看上去令人不舒服呢?兩個原因。一個是,真正決定建筑形態的人并不完全是建筑師,而是房子的主人;另一個是,我們很多人把建筑理解成工程技術,相對來說在精神方面的要求就低一些。
建筑到底是什么?問這個問題的人很多。我在建筑系教了幾十年書,每一年都會有新生家長來問,“你們學建筑是干什么的?是不是常在工地上?”也有不少人說,“建筑師都是藝術家。”其實兩種理解都對,又都不對。
建筑是一個很復雜的概念。大多數人對于建筑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家平時看到的房子,從這個角度看,建筑是一門工程技術。但同時,建筑也是一門藝術。當一個建筑形象特別好的時候,大家贊不絕口,當一個建筑很丑陋的時候,很多人批評它。最近一段時間引人關注的“秋褲門”,就涉及建筑的形象問題。建筑其實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藝術含義。
毫無疑問,建筑首先是一個物質產品,但它同時具備精神產品的作用。事實上,人們在制造各種各樣的物質產品的同時,都會寄予它一些精神上的要求。比如原始社會的陶罐子,現代社會的汽車、飛機等等,盡管人們造它們主要是為了使用,但也同時賦予了很多審美和精神方面的要求。相比較之下,建筑的體量太大了,因此投入的金錢更多,花費的精力更大。人們不可能花那么大的代價去造一個東西,純粹只是為了使用,而沒有精神上的要求。
老子《道德經》里有一段話很有意思:“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意思是說,古代人用土做各種各樣的器具,做的時候實際上無論是什么形狀,都不是為了這個形狀做它,而是為了使用里面的空間。建筑也一樣。戶牖就是墻上面開的洞,一個房子只有有洞,里面是空的,它才有用。房子的意義在于空間的使用。這是非常有哲理的思想。
西方賢哲古羅馬人維特魯威是一個建筑大家,也是一個理論家,寫了很多論建筑的書。可是,在他的書里面,從頭到尾,你找不到具體的一句話說建筑是什么。他在書里說,建筑應該有這么一些特性,應該很堅固,很實用,讓人看了感到高興。實際上他講了建筑的本質問題。
今天我們也回答不了什么是建筑這樣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描述建筑所包含的各個方面,比如建筑包含著實的部分和虛的部分。當我們欣賞、鑒別、評價、設計一個建筑時,既要看它的外觀,也要考慮到它里面的空間。同時,建筑既是技術也是藝術。作為一個復雜的建筑體,無論是今天的超高層,還是古代的石拱橋,都包含著很多技術含量。建造手段和技術越高明,造出的建筑就越結實,越不容易倒。可是光保證建筑屹立不倒,具備實用功能還不夠,建筑還必須是藝術。為什么?因為建筑與所有物質產品一樣,多多少少都帶有建造者賦予它的精神寄托。同時,建筑作為一種視覺產品,它跟其他的純藝術還不同,它的藝術性更特別,因為建筑是必須被接受的東西,一旦建成你就無法逃避,所以它產生的精神方面的影響就比其他的藝術樣式更強烈。
西方有一個說法“建筑是藝術之母”,很多人不理解,認為建筑和繪畫、音樂差得很遠。建筑師也不太像藝術家。可是,建筑到底是不是藝術?現在雖然還未達成共識,但至少不能否定它的藝術性。
在中國,由于歷史原因,我們的建筑專業大部分都設在工科學校里面,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設計的人當初是把建筑看成一門工程技術。事實上它又不完全是。所以現在美術學校也開始設置建筑專業。至于技術和藝術在建筑中所占的比重究竟如何,還很難說清楚。我個人認為兩者應該是1:1的關系,建筑既是物質產品也是精神產品。
那么,為什么我們現在很多城市里的建筑物看上去令人不舒服呢?兩個原因。一個是,真正決定建筑形態的人并不完全是建筑師,而是房子的主人,比如開發商、某個集團的領導等,他們的決定權要比建筑師的決定權大得多;另一個是,我們很多人把建筑理解成工程技術,相對來說在精神方面要求就低一些。我國多年來一直堅持“適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的建筑方針,就是這種思想的反映。當然,如果一個建筑在適用、堅固、美觀這三個方面都做得讓大部分人能夠接受,那么它基本上就是一個成功的建筑。
建筑被賦予的精神價值
很多人認為,只有那些先人建造的好的建筑作品才能列入歷史文物保護范疇,這是一種誤解。建筑文化遺產的價值不在于它是否破爛,而在于它是否具有精神價值。
我給大家看一些建筑的圖片。這是古埃及時期建造的金字塔,大概是目前我們地球上所能找到的最早的、且保存最完整的建筑。這個建筑有意思在哪里呢?它里面基本是實心的,僅有的一點點空間,是用來放棺材的。但是它具備了建筑的主要特性。古埃及距今3000多年,絕大多數建筑歷經變遷都消失了,唯獨這個龐大的建筑留下來了,而且這個建筑跟一般的建筑不同,它的主要功能不是為了實用目的,而是滿足精神需求。當初造這個東西就是為了讓它千年萬年永遠不爛、不倒。做出這個決定的人,是當時的法老。他寧愿冒著國家不穩定、冒著許多人吃不飽飯、說不定要造反的危險,也要造這個東西,因為他要保證一萬年以后他還是法老。今天我們發現他成功了。所以說,建筑的精神作用有時候是很大的。
更有意思的是,我們在賦予建筑物質方面的要求時,總是比較短視。比如我造一個房子是為了居住,而不是為了1000年以后供人參觀。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筑的實用功能會逐漸弱化,乃至消失。然而,如果1000年后這個房子還在那兒的話,它很可能是全世界的旅游者都要來看的東西。此時,這個建筑的精神功能會越來越大,乃至無窮。很多人認為,只有那些先人建造的好的建筑作品才能列入歷史文物保護范疇,破破爛爛的為什么要保護?這是一種誤解。建筑文化遺產的價值不在于它是否破爛,而在于它是否具有精神價值。
實際上在古代,在科學技術水平比較低下,物質財富比較少的時候,建筑在精神上的震撼力更多的是用尺度來體現的。比如埃及金字塔,最大的高度差不多150米!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所以古代要想賦予這個建筑以極高的精神震撼力的時候,往往會用一個手法,就是把它造大,你造得越大,就越震撼,人家就越怕你。這個思想直到今天仍有市場。
當然,人的理性在不斷進步。距今大約2000多年的古希臘,他們的建筑給人精神上的震撼,并不亞于古埃及,但是它的尺度要比古埃及小得多了。古希臘的神廟,雖然還是很高大,但是基本上已經接近人住的尺度了。帕特農神廟不過十幾米高。雖然尺度變小了,但是這個建筑對于精神方面的訴求,對于敬畏神靈的期望值還是一樣高。只是這一時期,人們已不再依賴于把房子造高造大來解決這個問題,而是通過另外一個東西來解決,這就是藝術。
古希臘的帕特農神廟,2000多年來一直被叫好,為什么?因為用今人所發現的、所能掌握的藝術規則去衡量它,都是完美的。所以古希臘的建筑藝術,一直被西方人看作是一個巔峰。比如說同樣一根柱子,他們可以做出不同的花式來。這就是西方古典建筑風格的由來。當時的希臘建筑形成了三種風格――多立克柱式、愛奧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而且古希臘人把這三種風格做到了極致,以至于2000年后,我們還在爭相模仿。只不過今天用和那個時候意義完全不一樣。那時候是一種創造,而今天是附庸風雅。
一種建筑行為,變成了一種藝術行為,而且2000多年來不僅深刻影響了希臘人、羅馬人、歐洲人、美國人,還影響了中國人,這是建筑藝術的魅力所在。
接下來要說到羅馬。羅馬人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創造,很了不起。他們發現,如果我把這個東西做成球殼體,可以把它的厚度做到最薄。雞蛋殼為什么那么薄卻不容易碎?因為在同等受力情況下,圓形能做到最薄。羅馬人很聰明,發現了這一點:就是以最少的材料造最大的空間。不要小看這一點。這個萬神廟是公元前27年造的,距今2000多年。這個房子的圓頂有多大呢?直徑43.3米,建筑高也是43.3米,不得了!
羅馬人的第二個發明,是水泥。因為羅馬城得天獨厚,附近有很多火山。火山燒完了以后有火山灰,火山灰碰到水以后,就凝固了,這就是天然水泥。因為有了這樣兩個重要的技術突破,所以萬神廟可以造成圓的,可以用一塊塊石頭壘起一個很大的圓頂。這是個非常重要的進步。
到了拜占庭時期,人們建造技術的水平更高了,所以房子也造得更高了。這個圣索菲亞教堂位于今天的伊斯坦布爾,現在是清真寺,建于1500年前。它同樣用了圓頂,直徑比萬神廟略小,但卻把這樣一個巨大的圓頂舉到了50多米之上!而且,它還增加了很多藝術裝飾。
建筑所追求的審美藝術
中國園林,它跟建造技術的進步沒有什么關系,它跟建筑的好用不好用也沒有太大關系,它不像西方那樣強調建筑本身的藝術造型,而是完全追求另外一種空間藝術。
人類的建造技術不斷提高和完善,在發明鋼結構之前用石頭造建筑幾乎到了極限。接下來怎么辦?通過視覺藝術效果來讓建筑“感覺”更高。這時就產生了哥特式建筑。代表性作品如巴黎圣母院,立面只有60多米高,但是讓人感覺高聳入云。它通過各種各樣的藝術手段而不僅僅是技術手段,讓你感覺到它的高大。比如說柱子做得很細,把一根柱子做成好像是幾十根柱子綁在一起,叫做束柱,因為柱子看上去很細而顯得房子很高。再如所有的窗也都做成尖的,還在建筑中心部位加了個近百米高的尖塔,讓人感覺更加高。還有大量彩色玻璃的應用,更增加了精神震撼力。作為當時人們所能夠寄予最大精神寄托的建筑對象,教堂成為歐洲中世紀最具代表意義的建筑。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建筑不再追求讓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而轉向追求平和。古羅馬的建筑風格被用來抵制哥特式風格的“非人性”。如圣彼得大教堂雖然造到了100多米高,但卻毫無哥特教堂中的那種神秘和陰暗,有的只是光鮮和奢華。人性在文藝復興的大旗下得到了解放。
再往下是巴洛克建筑。建筑的高大已不是進步的象征,藝術形式的新、奇、特再次成為建筑精神感染力的來源。巴洛克以強烈的體型凸凹和扭曲、光影的對比和變化在歐洲風靡一時。
到了18、19世紀,古羅馬也好,希臘也好,巴洛克也好,文藝復興也好,全都浮上臺面。那時候建筑師造房子,看你有多少本事,就取決于你到底懂多少歷史上的風格,你懂得越多越有本事,你能夠把更多的東西放在同一個房子上你就是最高的設計高手。這方面的代表性建筑是巴黎歌劇院,建成距今130年了。它把歷史上所有能想得出的手段全部放進去,建筑史上稱之為“折中主義”。
再看中國。中國社會發展比西方要平穩得多。每隔兩三百年換個朝代,然后又重來。體現在建筑上就是基本上很少有變化。西方人在各個時期追求的東西,中國人在同一種建筑里面已經實現了。第一,里面能住人,能用;第二,這個建筑要有很合理的結構支撐它,要結實;最后,這個建筑要得體,要莊嚴,要符合中國哲學的審美標準,能體現建筑主人的尊嚴。
中國建筑中最重要的構建之一――斗拱,有人說它是建筑屋檐出挑的結構支撐,有人講它是中國建筑特有的裝飾構件。這個小小的奇特的木頭構建,融合了建筑的功能、技術、藝術、工藝等各種意義,是中國傳統建筑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發明。當然,如果把斗拱簡單地理解為一種象征性形象,并將其放大幾百倍做成一個建筑的造型,就有點太夸張太簡單了。
再比如中國建筑里面最偉大的部分――中國園林,它跟建造技術的進步沒有什么關系,它跟建筑的好用不好用也沒有太大關系,它不像西方那樣強調建筑本身的藝術造型,而是完全追求另外一種空間藝術。所以外國人看中國的園林很容易被感動,因為中國的建筑藝術不是通過建筑實體,不是通過技術的進步來實現的,而是通過一種空間的意向、感受和境界來達到的。你要體會到園林藝術的真諦,你得在里面走,所謂步移景異、觸景生情。
當然中國很大,中國建筑不能用一種模式來概括。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民居、福建的土樓,都是各具特色的建筑。但是不管東西南北,不管是什么樣子,中國的建筑跟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除了皇宮、廟宇之外,中國建筑更少追求紀念性,這大概也是中國建筑一般不太長壽的原因吧。
重新回到為人的建筑
今天的建筑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不管是什么風格,使用的是什么材質,首要的一點,它應該接近人。我們的技術應該盡可能地反映今天的生態要求。
今天我們已經掌握了遠遠超過木頭、磚頭、石頭的建筑技術,同時也面臨著古人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新挑戰。古代中國用木頭和磚頭建造出那么優美、典雅而又充滿理性的建筑,古代西方用石頭建造出那么復雜、巨大而又風格萬千的建筑,古人的建筑智慧令我們贊嘆不已,那么我們今天有什么建筑是能夠讓后人為之贊嘆的呢?
西方在20世紀初出現了建筑革命,這個建筑革命不是技術革命,不是風格革命,而是建筑理念上的革命,建筑從為神服務到要為人服務。于是出現了實用、經濟、合理、簡單、美觀,諸如此類的建筑方針,出現了很多新的探索。
包豪斯,一所創立于德國的設計學校,后來被理解成一種設計思想和風格,實用、簡約、適合工業化生產,表現產品的時代感。包豪斯最主要的建筑思想是,要用工業化時代的技術,用現代市場最合理的方式,用現代藝術的審美去為大眾設計建造房子。
現代建筑在形式上究竟應該是什么樣子的,這是近百年來一直被探討的話題。很多人覺得,現代建筑就是用現代的材料、現代的結構、現代的技術建造起來的建筑。但現代的價值觀是什么?它在美學上如何體現?首先,現代建筑在形式上應該跟古代不一樣,不應該是巴洛克的,也不應該是哥特的。但現代建筑到底是什么樣子的?沒有人知道。有一些人試圖回答這些問題。比如有人說,現代建筑的外表形式就是薄薄的一層皮,四四方方的白墻,窗是長的,頂是平的,底下是透風的。這個觀點受到很多人追捧,認為這樣的建筑有很強的現代感。也有人強調,建筑應該跟自然融為一體,建筑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總之,不同的建筑師對于“現代”的理解各有差異。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形成這樣的共識:真正的現代建筑應該是“沒有樣子”的。當然,沒有樣子就意味著魚龍混雜了,很難判斷一個建筑的優劣。但一個好建筑能夠成為一個城市的標志。比如悉尼歌劇院,雖然這個建筑距今只有短短幾十年,但是如果它拆掉了,悉尼就不是悉尼了。這種具有標志性的城市建筑就很了不起。西班牙一個叫畢爾巴鄂的小城市里造了一個美術館――古根海姆美術館,是用鈦合金做的。現在全世界每天有很多游客就是沖著這個建筑去那里的。所以一個建筑可以改變一個城市,但問題是你要怎么改變它。同一個建筑師,同樣的設計思想,同樣的奇形怪狀,但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造,效果是不一樣的。
我認為今天在評價建筑的時候,最好不要太多地從形象上去評價。一座建筑好不好,要看這個建筑得體不得體,是不是擺對了地方。一座再考究的建筑如果放錯了地方,那它就不是一座好建筑。
同濟大學有一位老教授講過一句話:要重新回到為人的建筑。這話的意思是,建筑要講求人性化,要接近人,要為人服務。今天的建筑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不管是什么風格,不管漂不漂亮,使用的是什么材質,首要的一點,它應該接近人。可是我們看到現在很多城市里的房子,前面都用圍墻圍著,門口有站崗的,這就不是為人的城市、為人的建筑了。第二,我們的技術應該盡可能地反映今天的生態要求。我們之所以提出綠色建筑、低碳建筑的概念,無非是希望今天的建筑不要給自然環境帶來太多的影響。我們要用對自然最少的破壞來換取對人性的最大滿足,這是現代建筑價值觀的趨勢。第三,在藝術上要有一點品位。所有人都有享受建筑、欣賞藝術的權利,但是他們的欣賞力不一樣,水平不一樣,品位不一樣,這怎么辦?要有導向。這個導向就是,你不要去造太庸俗的建筑,但也不能只造一種建筑。時代是多元的,藝術也要走向多元化。
建筑既要追求創新,追求個性,也要尊重歷史,尊重環境,這看上去是對立的,其實是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不要以為我們這一代人比前面幾十、上百代人都要偉大,千萬要把自己的位置擺正,要對前人的智慧結晶、文化創造有足夠的尊重。追求創新,追求個性,是指要緊緊抓住時代脈搏,以今天的思想境界和技術進步,以我們這代人的智慧,為后人留下足以讓他們為我們感到自豪的文化遺產。尊重歷史,尊重環境,是指面對前人的智慧要謙卑,面對大自然的造化要敬畏。
最后,千萬不要忘記,對于這世界上的很多人來說,建筑還是一個奢侈品。十幾個世紀以前先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至今仍未實現!
編輯:heyan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廣東佛山全球征集啟動區城市設計方案
佛山市國土資源和城鄉規劃局網站近日發布國際競賽公告,面向全球征集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啟動區城市設計方案,公告還披露了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規劃范圍以及項目情況。【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河南城市設計有了指導規則
11月20日,記者從(河南)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獲悉,《河南省城市設計導則(試行)》已經正式發布,這標志著我省城市、縣城規劃區內城市設計的編制、審批和實施有了指導規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