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盂縣彭真渠旁村民種樹苗過上好日子
盂縣梁家寨大崔家莊村,緊鄰著名的彭真渠。渠以“彭真”為名,自然與彭真有關。1941年,晉察冀邊區政府領導抗日根據地人民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當時北方分局書記彭真同志批準撥米30000斤,資助群眾開山修渠。經過5年艱苦努力,終于建成此渠。渠全長25華里,渠深1.5米,寬1米。渠水源于滹沱河,流量大,能灌溉1200余畝農田。當地群眾為感激彭真同志和邊區政府的關懷,遂將渠命名為“彭真渠”。
彭真渠滋潤著這一方水土,也讓這里的農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10月22日,記者在這里看到,大崔家莊的農民靠種樹苗過上了好日子。
大崔家莊距離山西與河北的省界僅5公里,是陽泉最北面的一個村。10年前,村民們種著520畝水澆地,過著靠天吃飯的生活。全村192戶、583口人,其中100多名年輕人和壯漢外出打工或跑運輸,村里只剩300多名老人、婦女和兒童。
今年68歲的村支書崔錦明,從24歲起就當上了村長,后來當上了村支書,一干就是40多年。對于村里的情況,崔錦明如數家珍:“俺村是1960年從彭真渠引過來的水,灌溉著村里的水澆地。村民們種的都是玉米和土豆,全年下來,能解決溫飽就不錯了,根本沒有什么閑錢。”咋能讓村民們的腰包鼓起來?2003年,崔錦明跑到周邊省份取經,幾天后抱回一袋東西,村民們一看,竟是一袋柏樹苗。看著大伙沮喪的表情,崔錦明解釋:“別看是些普通的樹苗,咱村發展全靠這哩!咱現在種一畝玉米,頂多一年能收入1200元,可要是種上這樹苗,雖然種植時間長點,3年才能賣,可按每畝地栽8000株算,每株能賣20元,那一畝地能收16萬元,平均每年有5萬多元,除去成本,起碼有4萬元利潤。”說干就干。崔錦明從村民手中租了300多畝地,建起15個苗圃,種了側柏、國槐等經濟林木,銷售也由村里負責,同時40多名村民到苗圃上班。
45歲的村民崔愛蜂,在苗圃上班已有好幾年,她說:“以前俺們兩口子種著兩畝多地玉米,年收入才2000多元。2003年,俺家那口子開始當礦工,每月能掙三四千;俺現在在苗圃上班,每月能掙千把塊,除了冬季苗圃休息4個月,俺家年收入超過50000元,這樣的水平在村里算中等偏上。”2003年,崔愛蜂一家拆掉了祖輩留下的石窯洞,花六七萬元蓋起了8間寬敞明亮的新房。崔愛蜂感慨:“現在收入增加了,花錢也不像以前那么緊張了。家里買了冰箱、洗衣機、太陽能熱水器,這都是推行‘家電下鄉’政策時買的。”
此外,一些村民在臨近公路邊開了一溜飯店,安置了20多人就業;有村民建起了農家樂或修車部;有村民買了大車跑貨運,村里還有20多輛三輪車、五輪車從事短途運輸。用崔錦明的話說:“除了老人和孩子,現在村里沒閑人。”說起村里的變化,崔錦明說:“10年前,七成以上的村民住土坯房,如今九成以上的村民都住上新房。村里有錢了,蓋起了1200平方米的教學樓,村級文化站、圖書室、活動室也一應俱全。10年前,俺村的年人均收入是1300多元,如今是4700多元,翻了兩番還多。”
編輯:wenwei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