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頒布養老設施建筑設計“國標”
養老院內,每位老人至少擁有多少居住面積?每天能保證多少日照時間?必須采取哪些安全措施讓老人“無障礙”?這些“機構養老”的需求,都將通過新的養老建筑設計“國家標準”得到滿足和保障。記者昨天獲悉,歷經兩年編制的我國《養老設施建筑設計規范》已報審住建部標準定額司,即將在全國范圍內發布并執行。
民政部門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正進入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老年人將達到2億。上海作為國內率先步入老齡化,同時也是國內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每4個戶籍人口中就有1位老人,對養老設施的需求日益上升。昨天,參編這部“國標”的現代設計集團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崔永祥、高級建筑師施勇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面臨養老高峰,應走出觀念的誤區,讓我國養老設施建設更具“人性化”。
設置保障“底線”
為保障老年人的日常基本生活,“國標”為養老設施設置了“底線”。如“報審稿”中的居住面積,規定單人間確保10平方米,雙人間16平方米,三人間不少于人均6平方米等。充足的日照能滿足老人的生理需求,此次對日照時間也作出了具體規定,如在養老設施的公共活動區域,冬至日滿窗日照應達到2小時,鼓勵老人多到公共空間活動,而臥室內的日照要求,也宜達到2小時。
據崔永祥介紹,在養老建筑方面,我國曾有行業標準《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但內容簡單、標準較低,隨著我國老齡化步伐的加快,迫切需要相適應的國家標準。由此,在原設計規范的基礎上,新編制了兩部規范,一是針對老年住宅的《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規范》,已經頒布實施;二是即將頒布的《養老設施建筑設計規范》,主要針對機構養老。
這部機構養老的“國標”,內容相當詳盡,對建筑設計提出了功能要求,不僅是居住,還要具備健康保健、娛樂、餐飲、后勤等功能。而且反復征求意見、不斷修改。如電梯設置,考慮到一些養老機構資金有限,電梯成本較高,起初定的標準是三層設電梯、二層設坡道,反復征求意見后決定“高配”,“報審稿”中的標準為二層就設電梯,而且“底線”是至少有一臺是醫用電梯,方便病床上下。“研究表明,樓梯、衛生間是老人最易摔倒場所。”崔永祥說,在考察國外一些養老機構時發現,有的故意將樓梯臺階做得很高,就是為了避免老人經常使用,而鼓勵他們多坐電梯。
細節關懷確保“無障礙”
一輛輪椅的寬度一般在60-70厘米,在報審的新規范中,養老設施內的通行寬度,要求不小于80厘米,確保坐輪椅的老人通行無障礙。而且,地面無高差,入口有坡道,所有老人使用的門都要無障礙設計,為坐輪椅老人留足開門空間。施勇告訴記者,在美國考察養老機構時,看到在門旁有按鈕設置,坐輪椅老人不用費力拉門,只要按動按鈕,門自動開啟,而且有延時功能,老人能從容進門。這種人性化的設計,頗值得借鑒。
衛生間是容易發生安全問題的場所。新的設計規范,將力求從細節上杜絕安全隱患:衛生間門口無門檻,地面采用防滑地磚,龍頭設計便于開啟,浴缸、淋浴房都要有扶手。衛生間和臥室一樣,也要安裝緊急呼叫裝置。衛生間的門必須往外開,因為調查發現,一些老人在衛生間摔倒后堵住門,如果是內開式門就無法打開,設計向外開門,便于在緊急情況下施救。
從室內到室外,各種細節關照都將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公共活動區域都要求安裝扶手;取暖設施要“加罩”,防止燙傷老人;綠化不能有帶刺植物;水景也要有防護措施。崔永祥還透露,“國標”中會出現“臨終關懷室”,關注到老人的一些新需求。“還有比如尊重隱私問題,也是值得關注的需求。”他說,安排兩三位老人同居一室的做法,原本以為可以幫他們排解煩悶,但國外一些調查發現,同住老人反而不喜溝通,其中一大原因是怕過多暴露隱私。因此,有的國家規定,機構養老必須一人一間房,有的則采取一些隔離、遮擋措施,保護老人的個人隱私。
養老院不能辦成“孤島”
“新規范僅從設計角度,對我國養老設施提出了要求,但我們在觀念上其實還有很多誤區需要突破。”崔永祥說,比如很多人覺得養老院要安靜、獨立,但國外研究表明,“孤島”式的養老院,讓老年人與世隔絕,缺乏歸屬感。國外有些養老院甚至有意建造在交通樞紐如地鐵口附近,希望川流不息的人流經過養老院,讓老人們不覺得孤獨和寂寞。“我們建議,未來養老機構的規劃選址要更加人性化,可以分散式布點,最好建在老人熟悉的環境中,盡量提供與子女在一起的機會,比如社區里,讓老人獲得鄰里感和家庭感。甚至可將養老設施中的公共空間開放給社會。”
施勇告訴記者,國外一些養老院建在社區附近,社區里有棒球場、體育健身中心,還有幼兒園,這些設施可以和養老院共用,最重要的是,老人們可以天天看社區居民打棒球、幼兒園孩子蹦蹦跳跳,身心愉悅,精神需求得到滿足。養老院的一樓公共空間向公眾開放,常會舉行一些社區活動,社區里的中老年人走進養老院,養老院的老人感覺像是家里有客人來了。
從目前上海的養老機構情況看,建于城市中心的養老設施,由于建筑占地面積有限,所以建筑規模較小,但周邊醫療及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完備,子女看望方便;建于郊區的養老機構,自然環境好,有較大的室外活動和交往場地,但子女看望不方便。專家建議,不妨提供兒童娛樂和成人商務空間,甚至提供短期的住宿場所,為看望老年人的家屬提供便利。
在崔永祥看來,養老設施中的老人,其實還可以細分,對于健康老人,要讓他們“老有所為”,鼓勵他們參與養老機構或社區的服務工作,感受成就感;對于介助老人,要讓他們“老有所養”,多考慮無障礙設施,體現人文關懷;對于介護老人,要讓他們“老有所依”,在考慮無障礙設施的同時,還要考慮護理空間,如應留有助廁、助浴空間。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建筑設計有時候要聽聽房子自己的意見
近日,設計權力榜在北京頒獎,諸多獲獎項目中既有日本設計師改造的北京大雜院,也有中國學者策展的城市設計檔案展覽。細細了解這兩個項目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設計師、策展人關于城市與設計的思考,正切合了本屆設計權力【詳細】
深圳發布建筑設計新規 釋放建筑創作空間
為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水平,推進建筑設計的標準化和規范化,1月11日,深圳市規劃國土委發布了《深圳市建筑設計規則(修訂稿)》(以下簡稱《規則(修訂稿)》)。據悉,《規則(修訂稿)》放寬了對公共空間、建筑形體等的管控,以進一步提升【詳細】
古希臘建筑設計的七大奇跡
古希臘的七大奇跡是:帕臺農神廟、耶皮戴奧斯劇場、奧林匹亞宙斯神廟、特爾斐、羅德斯巨人像、桑托林島、克諾索斯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