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沙的東部,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核心地帶,有一片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濃濃的綠色覆蓋。這就是長沙縣。她以特有的地域優勢,優越的生態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承載著“三湘第一縣”的美譽,并先后榮獲“國家衛生縣城”、“國家文明縣城”、“國家園林縣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中國十佳‘兩型’中小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榮,被列為“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
目前,長沙縣正全力創建全國生態縣。
近年來,長沙縣按照幸福與經濟共同增長、鄉村與城市共同繁榮、生態宜居與發展建設共同推進的“三個共同”理念,加快兩型社會建設。全縣總面積近300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132.6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42.50%,林木綠化率48.04%。自2010年實施百條縣域公路、千里河港堤岸、萬戶農家庭院的“三大綠色愿景工程”以來,長沙縣政府共投入6000余萬元,帶動鄉鎮及社會投入1.3億元。綠色,成為了長沙縣最生動的顏色。
百條縣域公路:綠色大動脈
走進長沙縣的開元東路段,兩旁各一條寬約10米的宏大綠化帶印入眼眸,輕盈的紫薇紅粉艷麗、競相開放,粉紅的木芙蓉迎風招展、花團錦簇,還有造了景的紅繼木、木槿、桂花……在盛夏的陽光里綠油發亮,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致。這條路是長沙縣切實運用市場機制,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造林綠化,通過承包經營的方式,將道路綠化工程承包給具備相應資質的景觀園林工程公司,由承包單位實施綠化、維護管理及苗木處理,同時保證整體綠化的景觀效果。通過在開元東路綠化方式上率先采取這一模式,節約政府投資1800萬元,探索了一個“雙贏”的綠化模式。
公路綠化機制創新帶來的是社會資本的盤活,在打造綠色大動脈的工程上,長沙縣更注重規劃領先,政府強力推進,造綠于民。在長沙縣委、政府“三個共同”理念的指引下,長沙縣目前已初步規劃形成“一城兩帶三網四區”的生態布局,“一城”即星沙城區;“兩帶”即林業生態建設帶(瀏陽河、撈刀河)、骨干交通景觀綠化帶(六縱十二橫);“三網”即水系林網、道路林網、農田林網;“四區”即山區生態公益林區(國家級龍華山自然保護區)、低丘陵山片林區(花木、油茶、茶葉、水果)、森林公園度假區(10個森林公園)、濕地生態保護區(5個濕地公園)。
長沙縣百條縣域公路綠化工程,主要以縣域內道路兩側植樹造林為重點,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美化通車環境為目標實施道路綠化。重點完善省道S207線和開元東路綠化及縣鄉公路綠化。按照長沙縣委、政府“全面規劃,分年實施”的思路,從2011年起,長沙縣財政連續5年每年安排1000萬元以上資金補助植樹造林。2011-2012年重點完成長沙縣境內六縱十二橫主要干道的綠化、2013-2014年重點完成鄉村公路和集鎮綠化任務、2015年全面完成水系、集鎮和庭院的綠化。今年,長沙縣已投入3000萬元,其中1000萬元的補助資金用于“綠色星沙.低碳生活”植樹造林活動:一是保證“六縱十二橫”中的14條主干道的補植和新造。二是將主干道之外的部分縣道補植和新造納入范圍。目前,已完成176公里骨干交通景觀綠化帶建設,共栽植喬木樹種96380株,灌木235500株,其中長沙縣政府投入1000萬元,帶動鄉鎮及社會投入2000萬元。
通過實施百條縣域公路綠化工程,長沙縣著力打造縣域綠色大動脈,讓車輛穿行在綠色中,人們生活在幸福里。
|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gops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