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王國”云南 力爭躋身中國專業苗展前五名
1904年,喬治·福瑞斯特從英國來到云南。在此后28年間,他數度入滇,目的卻只有一個:采集、掠奪云南的植物標本、種子資源等。驅動福瑞斯特入滇的原因很簡單:通過對采集植物進行馴化、繁育后獲利;直到今天,福瑞斯特入滇豪奪的物種,仍在發揮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譬如“西洋杜鵑”,就是用云南特有的杜鵑種屬,經馴化雜交后的觀賞苗木品種。苗木的保護與發展應用,今天依舊,但和福瑞斯特當初的行為卻迥然不同。
云南七成綠化觀賞苗木來自省外
今年6月份,昆明市人民政府正式對外宣布,將于11月2日—4日,在昆明舉辦“中國昆明泛亞國際觀賞苗木展覽會”。該會以信息交流、促進苗木產業合作發展為重點,大力發展云南鄉土樹種苗木產業,大力發展生態型觀賞苗木生產基地,建設中國西南觀賞苗木交易中心為目標,并形成云南新的特色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作為植物王國的云南,擁有其他省份無法比擬的植物資源,但每年的城市綠化觀賞苗木卻有70%以上是從省外調運而來。”中國花卉報社名譽社長、世界屋頂綠化協會副主席楊新航說。
云南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優勢孕育了十分豐富的植物種質資源,不僅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寒溫帶植物種類,而且還有許多特有、獨有的植物種質資源,被譽為“植物王國”。在全國近3萬種高等植物中,云南就有1.8萬種,占全國高等植物種類的62.6%,其中供觀賞的奇花異卉近2500多種,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為云南省苗木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據統計,截至2011年,云南省共有1500余家苗木生產經營的企業,生產面積近35萬畝,從業人員和年產值分別超過13萬人和25億元。而作為云南省省會城市的昆明,其苗木產業的規模不、影響力等,在全省占具主力軍地位。
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4月30日,昆明市觀賞苗木基地建設規模已達23.5萬畝,上規模的苗木經營戶有445戶,生產從業人數有1.2萬余人,苗木企業產值達到11.22億元。盡管如此,昆明依然每年從省外大量調購苗木進行城市綠化。“這一現狀主要是由于昆明觀賞苗木產業起步晚、發展慢,與先進的苗木大省區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還處于大資源、小產業的狀況。”昆明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昆明市觀賞苗木生產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99世博會前后步入快速發展期,之后進入穩步發展期,2008年以來,再次跨入快速發展期。
2008年,昆明市委、市政府啟動了“城鄉園林綠化及市域生態建設”工程,明確提出堅持環境優先、生態立市,塑造“生態文明昆明、和諧美好春城”新形象。同時提出,把苗木基地建設和苗木產業發展,作為推進城鄉園林綠化和市域生態建設的基礎性、關鍵性工作,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變為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并明確指出:到2015年,發展苗木基地30萬畝的目標;
2011年,昆明市委、市政府又提出用2—3年時間把昆明市苗木基地建設成為云南第一、西部一流、全國先進的苗木基地的要求,轉變昆明市由當前部分苗木輸入變大量苗木輸出,并著力發展苗木產業,全力推進生態產業,環保產業建設,提出到2015年,發展苗木基地50萬畝的目標。
又一經濟增長點
由省林業廳、省住房和成效建設廳、昆明市人民政府、中國綠化觀賞苗木協會4家單位,聯合主辦的本屆苗木展覽會,將重點展示云南省鄉土樹種苗木。對于這次展會,云南省林業廳副廳長劉一丹認為,2012中國泛亞國際觀賞苗木展覽會,為云南省觀賞苗木產業發展創造了發展的機會,廣大的苗木企業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引進技術繁育鄉土樹種,并利用強有力的營銷手段把云南鄉土樹種推向全國,把苗木產業做成繼花卉產業之后的又一經濟增長點。
在杭州“蕭山花木節”、山東昌邑“中國北方綠化苗木展覽會”、浙江金華“中國苗木交易展會”等10多個國內老牌觀賞苗木節會的競爭下,昆明成為西部地區首個提出舉辦觀賞苗木展覽會的城市,而且是西部地區目前規模最大的,規格最高的展會(省級規格),并力爭讓此屆展會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苗木展覽會,同時躋身中國十大專業觀賞苗木展會前五名。
“從目前的布展規模看,昆明泛亞國際觀賞苗木展覽會占地面積超過了1.6萬平方米,已是西南地區最大的行業展會了。”楊新航說,本次展會的目的就是展示“植物王國”特有的鄉土樹種,把云南的特有鄉土樹種推向全國,乃至東南亞市場。
獨占優勢為云南加冕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搭臺,市場運作”是此次展會的一大特色,本次展會的地點選擇在擁有4000畝花木產業聚集區的云南植物王國花木城亞洲花都展示中心舉辦。據云南省福建總商會首席常務副會長、云南植物王國花木城董事長羅加曾介紹,首屆昆明泛亞國際觀賞苗木展展位費,一定是全國同業展會最低的,但服務水平卻是全國最好的,目的只有一個:讓全國同行,乃至國外的業界人士了解、認識云南,昆明的觀賞苗木產業的發展潛力和優勢,推動昆明乃至整個云南綠化觀賞苗木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據介紹,盡管本屆展會的招商工作從6月才啟動,但是展會信息發出后,很快就得到了全國各地苗木商戶的認同。截至10月11日,預計參展企業將達400家,其中標準展位324個,已簽訂合同的有278個;特裝展位3696平方米。報名參加展覽會的企業包括荷蘭綠化屋頂公司、意大利萬木奇公司、成都苗夫現代林業苗木科技公司、浙江索爾園林工程公司、浙江森禾種業公司等19家國外和省外企業。
楊新航認為,從參會的企業的反應看,云南觀賞苗木產業極具發展潛力。大家都知道,觀賞苗木是具有一定區域性的,但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北方企業和國外企業參展呢?這就是云南獨特的地理及氣候的魅力,也是“植物王國”再加冕為“中國西南觀賞苗木交易中心”的獨占優勢和競爭力。
力爭躋身中國專業苗展前五名
面對近眼前,即將開展的“2012首屆中國昆明(泛亞)國際觀賞苗木展覽會”,最興奮與緊張的人無疑是昆明林業局局長曾令衡。他說:“希望首屆苗木展能為接下來更多屆開一個好頭,也為昆明的苗木產業搭建一個更高的平臺,促進產業快速發展。”
國內的觀賞苗木展覽會多集中在山東、浙江、合肥、廣州等東南部發達省市,此次在昆明舉辦為西部首次。因此,為了讓這一個新興的苗木展在全國眾多老牌花木展中脫穎而出,昆明市林業局積極爭取到昆明市政府和云南省林業廳的支持,使“中國昆明泛亞國際觀賞苗木展覽會”從第一屆起就得以是以省級規格舉辦,做到政府搭臺的“高起點”。對于昆明苗木展,曾令衡的目標是“力爭讓此屆展會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苗木展覽會,同時躋身中國十大專業觀賞苗木展會前5名。”
曾令衡說,昆明泛亞國際觀賞苗木展覽會的一大特色,在于“政府搭臺、市場運作”。雖然是政府主辦,但卻遵循一般展會的商業運作規律,展會的地點所在地“亞洲花都”同樣也是展會的商業運作承辦方“這樣才能讓這種商業展會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舉辦展覽會是加快昆明苗木產業發展重要舉措。”曾令衡說,同時對推動昆明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全國綠化觀賞苗木產業的交流合作,推動昆明綠化觀賞苗木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促進“森林昆明”建設均有重大意義。
本屆展會將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實行政府搭臺、企業和苗農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竭力打造西南地區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苗木品牌展會,引領未來綠色產業發展。并進一步擴大展覽會規模、提升展覽會影響力、提高展覽會權威性,切實將本屆展覽會辦成品牌價值高、綜合效益好、產業互動性強、輻射帶動廣的綜合性苗木展覽會。
因此,除了展會本身的商業運作外,還將為昆明苗木產業帶來新的商機,加快整個昆明苗木產業的發展,推動昆明乃至整個云南綠化觀賞苗木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改變“大林業小產業”格局
“本屆展會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得到了省林業廳、住建廳的大力支持,也就讓緊張的前期籌備工作變得相對順利很多。”2012首屆中國昆明(泛亞)國際觀賞苗木展覽會組委會指揮部副指揮長、市林業局副局長張建坤說,對于苗木展,最期待的是展會帶來的長遠效應帶動云南苗木產業從原本的以輸入為主變成以輸出為主,改變過去有資源、無產業的局面。
據張建坤介紹,對這次展會的支持還包括云南除昆明外的其他15個地(州)市,在省林業廳的組織下,全云南的16個地(州)、省林科院、省林業種苗管理總站、省自然中心、西南林業大學都將在此次苗木展期間搭建宣傳科普主體館;16個地(州)還會選送有當地特色的觀賞大苗移植展示園和動員苗木企業參展。
看得出,這一次苗木展不僅僅是昆明市林業局一家之力,而是整個昆明市在舉全市之力打造,因此,各個相關單位都不遺余力的提供可能的支持,確保展會的順利開幕。目前,苗木展開幕儀式的廣場花園、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及招商等工作正在有序開展,張建坤從一開始就在全程參與展會的具體籌備執行工作。然而比起這些,他更期待的,是展會辦起來以后對云南、尤其是昆明市苗木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云南特色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但觀賞苗木產業化發展一直不足,每年有70%的苗木是通過外省運入,‘大林業、小產業’的狀況十分突出,發展本土苗木市場成為業界共同的愿望。”張建坤說,昆明森林城市建設本身就需要大量的綠化觀賞苗木,而且氣候也很適宜,完全有條件把觀賞苗木產業做強做大。
所以,本屆展覽會將邀請云南省內外、港澳臺地區和國外的知名觀賞苗木生產企業、花卉企業、園林綠化單位、園藝資材企業、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行業媒體等單位多達600家,全方位展出云南省涵蓋全行業的上萬種產品和最新科技成果,大力向外推薦云南的林業資源和空間巨大的林產業市場。“希望能在之后的幾年,逐漸發揮云南眾多特色植物物種資源的優勢,將云南苗木以輸入為主的現狀,變為向外輸出的良好趨勢。”
編輯:liang
相關閱讀
云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保護區
高原出平湖,難能可貴,于是人們習慣性地把這些大湖大河稱為“海”。知名的麗江拉市海,不是海卻有比海景還要美的海景。【詳細】
云南:設立鮮切花高鐵快運物流園區
云南是亞洲鮮切花交易中心,與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及非洲的肯尼亞并稱【詳細】
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草案)
第一章總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