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為城垣,城以山枕,山綠城美。驅車行駛在城市快速路上舉目眺望,郁郁蔥蔥的樹木花草為群山披上綠裝,花香鳥語間,令人心曠神怡。然而,誰能想到,幾年前這里還是荒山禿嶺,垃圾遍地。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戰,河北省張家口市實施的“增綠添彩”工程讓市區83萬畝荒山全部披上綠裝,人均擁有綠地面積由過去3.7平方米擴大到10.97平方米,生態環境持續得到改善。
曾經的張家口是荒漠化的代名詞,風多雨少沙塵大,巖石裸露,植被稀疏。市區周邊83萬畝荒山大多巖石裸露,平均土層厚度只有15厘米,年降雨量不足400毫米,蒸發量卻有1907毫米,特別是主城區周邊10.5萬畝的荒山荒坡沒有植被的就有7萬多畝。生態環境差,不僅影響張家口城市品位提升和人居環境的改善,還制約著城市對外開放步伐和經濟發展速度。多少年來,荒山治理成為廣大市民反映最強烈的熱點問題,人民群眾想綠、盼綠,幾乎成了心病。
面對“生態興市、科學發展”的戰略任務,面對“改造家園、構建和諧”的美好夙愿,張家口市委、市政府以敢為人先的精神,做出了歷史性的抉擇:一定要讓市區周邊的荒山變成青山,把“包袱”變為“財富”。2003年4月,市委、市政府發起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增綠添彩”工程,一曲向荒山進軍的綠色戰歌開始在張垣大地奏響。
如果說古代傳說中的愚公,是因“面山而居,懲北山之塞”,那么毫不夸張地講,現代張垣人實施的“增綠添彩”工程,則演繹了一幕當代愚公的傳奇故事。由于山體土層瘠薄,巖石遍布,鎬頭派不上用場,就用鋼鉗和大錘鑿,就這樣,在堅硬的巖石上硬是鑿出了5000多萬個樹坑。為了換掉白矸土,改善土壤條件,建設者們從十幾公里外的地方取熟土回填,車運到山底無法上山,就換人背,用驢馱,實在不行就排成長龍傳遞;為了引水上山,建設者們把鋼板割成小塊抬上山,再焊接起來鑄成水箱;水管硬是用人力扛上山;往山上架設電纜,既不能割成小段也不能蹭著山石,建設者們就每隔幾米一個人地托舉著架設,一根纜線最多時候需要800人同時上手。運樹苗就更像抱孩子一樣,慢慢“呵護”到山上……工程一天下來,建設者頭上是汗、嘴里是土、手上是泡,可是毫無怨言。十年中,建設者們在環境條件極差的荒山上,創造出了一次植樹成活率達到90%以上的奇跡。張家口“植樹難成林”的“魔咒”終于被打破了。
增綠添彩工程的實施,改變了張家口市區多少年來荒山突兀的景況,打破了張家口市區周邊荒山綠化難的歷史,為改善生態環境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市民們驚奇地發現,那曾令他們失望的枯山禿嶺魔術般地消失了,出門20分鐘就到了處處鳥語花香、綠樹成蔭的生態景區;空氣變得濕潤,每年如期而至的大黃風也似乎銷聲匿跡。據統計,截至2012年春季栽植結束,增綠添彩工程共開挖樹坑5000余萬個,其中70%以上是巖石坑;安裝變壓器90多臺,鋪設高低壓電纜12萬米;啟動自備井8眼,新打機井10眼;修建高位水箱600余個,一次儲水量達2.4萬噸,鋪設給水管線長達2000多公里;栽植各類苗木1.1億株(叢),30多個品種;硬化道路800多公里,修建廣場8萬多平方米。在“增綠添彩”工程區域相繼建成10大景區、40個生態公園,每天上山游人8萬余人,成為廣大市民休閑、健身、娛樂的好去處。近年來,通過持續不斷地進行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6.01%,綠化覆蓋率達到40.45%。今年年初,張家口市被正式授予“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gops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