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縣城向東十幾公里,“首云國家礦山公園”國慶期間正式營業。這座曾經的國家級重點礦山,正成為北京工業旅游的新亮點——
“走!巡壩去!”
天色陰沉,稀稀疏疏有雨點灑落,老班長齊金柱抄起對講機,直奔尾礦庫壩頂。
展現在記者眼前的首云尾礦庫,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模樣。壩外,紫穗槐和畜牧草在斜坡上密密匝匝織出一層綠毯,俏麗的波斯菊奮力探出粉紅的花朵;壩內,沙漠中常見的沙棘和沙柳扎根湖灘,遠處的水面平靜如鏡。
“禁止垂釣游泳。”看到這樣的警示牌,記者有些疑惑,這兒到底是水庫還是尾礦庫?這一問,臉膛黑里透紅的齊班長樂了:“當然是尾礦庫,外人不許靠近。水質倒是好得很,3000多尾魚活蹦亂跳。”
略放慢腳步,齊班長湊到尾礦壩邊緣,檢查沿壩頂鋪設的兩根暗紅色大鋼管。“這是尾礦管,聽到沒有?唰唰的,晚上動靜更大,要隨時觀察有沒有滲漏。”在首云礦業,差不多每采三噸礦石,能生產出一噸鐵精粉,剩下的尾礦漿通過長達數公里的管道輸送到尾礦庫。
紅色主管道上,每隔數米伸出一根黑色細管。“以前尾礦漿從這些細管排出來,堆到一定高度,就得重新壘壩。”齊班長回憶,差不多每年壘兩次壩,所以他們班組叫筑壩班。隨著礦山開采規模逐年擴大,尾礦庫像梯田一樣層層加高,壩體慢慢從60米抬升到了現在的215米。
持續筑壩的歷史到去年戛然而止。“看,細管都干了。”齊班長踩踩湖灘上灰白色細泥一樣的礦粉,“尾礦零排放,我們的工作環境徹底改善!”早年尾礦庫的干灘,乍一看恍如沙漠,山風一起,尾礦砂撲頭蓋臉,不戴口罩寸步難行,換下工裝時褲兜里都能掏出一把砂。
隨著投資8000多萬元的提砂廠投入運行,尾礦漿先進入提砂生產線,粗砂細砂100%回收,沉淀后的凈水回流尾礦壩,再輸送給選礦廠循環利用。因為不再接納尾礦漿,多年荒蕪的湖灘徹底綠化,沙漠植物在這里茁壯生長。
“依山傍水,感覺像在公園上班。”靠在尾礦庫觀景亭的欄桿上,看著滿眼綠草紅花,齊班長心滿意足:“當年在首鋼當爐前工時候的老哥們,不知多羨慕呢。”
如今的首云礦業,的確已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公園。
數年來,生產區和辦公區累計完成70余萬平方米綠化,礦山水土流失控制率達到99%,林草覆蓋率達到45%。新落成的礦區北門附近,堆積如山的廢礦石被送往建筑砂石料生產線,山坡上植草還綠,平整開闊的地段則鋪設甬道準備營造園林景觀。
與尾礦庫遙遙相對的廠區東北角,一座深達300多米的礦坑觸目驚心,一圈圈簡易車道盤旋而下,載重數十噸的大貨車看起來如同小甲殼蟲在緩慢爬行。這是首云礦業數十年露天開采形成的礦坑,2010年底完成歷史使命正式閉坑,首云也徹底轉向井下開采?,F在,精心護理后的露天礦坑,坑口逐漸泛出新綠,并成為礦山公園的核心景觀。
“礦業遺跡,是具有經濟和文化雙重價值的歷史遺產。”北京柏柯櫟景觀園林公司總經理曹滿手捧沉甸甸的設計圖冊,向記者解讀首云礦山公園的精髓,“不是種花種草那么簡單,是要讓人們記住這段歷史。”
漫步在首云幽靜的辦公區,噴泉、梯田式草坪、小橋流水等精致園林景觀隨處可見,鐵礦工業的痕跡也撲面而來:舊煙囪矗立在廣場中央,廢礦石不經意臥在水邊,三棟紅磚平房改建成了鐵礦博物館,門外銹跡斑斑的運礦小火車透著歷史的滄桑。廠區正門,巨型挖掘機的造型更是令人震撼,鐵臂深深插入廢礦石堆成的假山,層層疊落的瀑布暗合循環經濟理念。
環境美化的同時,首云生產流程的節能減排全面推進。二氧化硫和粉塵污染較大的球團礦生產線2006年關閉;新建污水處理廠和廢水循環利用項目實現廢水零排放,礦區園林綠化用水全部改中水;投資上億元的建筑砂石料生產線,正以每年1000多萬噸的速度吃掉數十年堆積下來的廢石。“不僅當年井下產出的廢石全部利用,數十年遺存的廢石再有三年也能全部消化。”首云礦業負責環保事務的朱富國透露。
|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gops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