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辰山植物園珍奇植物館內,食蟲植物紅頸豬籠草伸出了長長的總狀花序,4片紫紅色的花被片中間生長著雄蕊柱,一輪黃色的花藥分外顯眼。
紅頸豬籠草(Nepenthes x ventrata),別名紅瓶豬籠草,為翼狀豬籠草(N.alata)和葫蘆豬籠草(N.ventricosa)的自然雜交種,為著名的熱帶食蟲草本,借中脈延長的卷須攀附于它物上,卷須頂端擴大成圓筒形囊狀體,稱為捕蟲囊,囊內貯藏有一定的水,囊的入口處有許多蜜腺,部分昆蟲為蜜腺或美麗色澤引誘而跌入水中淹死,植物以此吸收腐爛的昆蟲遺體物質為營養。花單性異株,輻射對稱,排成長約30厘米的總狀花序,花有臭味,苞片4,初開始綠色,后期紫紅色,背面被柔毛,腹面密被長圓形腺體,聚生于柱頂成一頭狀體。蒴果栗色。
紅頸豬籠草原產亞洲熱帶地區,為菲律賓特有植物。在中國的產地海南又被稱作雷公壺,意指它像酒壺。豬籠草因原生地土壤貧瘠,而通過捕捉昆蟲等小動物來補充營養,所以有“豬籠入水——財源廣進”之美稱。美國的花藝界人士認為,豬籠草不必施肥生長良好,故以“無憂無慮,無欲無求”作為豬籠草的花語。
豬籠草因擁有一個獨特的吸取營養的捕蟲籠而倍受公眾的關注,但似乎人們極少有機會能看到豬籠草奇異花開的風采,當下是個不錯的機會。
相關鏈接:
|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gops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