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普通的榕樹,在賬面上身價高達10余萬元;一項實際支出60多萬元的城市綠化工程,賬面支付款卻“瘋長”到了150多萬元……大樹進城、名木進城使園林綠化成為了一個熱門的行業,也成為了腐敗的高發區。
城市綠化、美化關系到城市形象和市民的生活質量,但一直沒有受到人們的太多關注。然而,隨著城市化步伐加快,特別是當前一些地方政府政績園林綠化投資沖動,城市園林綠化不僅搖身一變成了“香餑餑”,還逐漸成為腐敗的高發區,滋生了不少腐敗案件,比如麗江的“賭神局長”、廣西防城港的“窩案”。
腐敗就是腐敗,不論它是隱藏在“綠葉”背后還是“紅花”背后,都是令人深惡痛絕的。不過,由于園林綠化工程領域包含較多技術含量和設計因素、采購招標無章可循,使得園林綠化腐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苗木特別是古樹名木的個體差異性非常大、具有唯一性,既無法做到由物價部門統一定價,又很難做到“貨比三家”,從而導致定價隨意性大,給權力尋租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如果說媒體和法律撕掉了園林綠化腐敗的“遮羞布”,那么,園林綠化腐敗則進一步捅破了“綠化奢侈病”的“神秘面紗”。“綠化奢侈病”與園林綠化腐敗兩者之間即便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聯系,也起碼存在一定的關聯。試想一下,如果地方政府及職能部門在城市綠化、美化一事上,不“唯名貴是舉”、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而是結合實際、著眼長遠、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園林綠化領域還會衍生出如此強大的“黑色利益鏈”嗎?
遏制園林綠化腐敗頻發的態勢,固然需要倡導科學的“政績觀”、根治“綠化奢侈病”,但當務之急或者說治本之策,是針對園林綠化的薄弱環節,完善園林工程管理制度,加強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監管與審計,推動采購招標進一步走向公開化和透明化,提升苗木移栽、補種的規范性和有序性,滿足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只有把權力運行置于陽光下,讓苗木充分吸收“民意營養”,才能最大限度地壓縮權力尋租、權力自肥的空間。
不管怎么樣,城市園林綠化腐敗都是一個值得高度警惕、并且亟需破解的社會問題。我們期待地方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能夠拿出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早日清除該領域的腐敗土壤,還花草樹木一個更加干凈的生長環境。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gops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