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漢正悄然展開一項規模空前的行動:用花草樹木“編織”一條條巨大的“綠色屏風”,再用“綠色屏風”作線條,給城市劃出大大小小的“格子”。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城市各大功能區彼此打擾,還能使城市變得更漂亮、更生態、更安全。
這些巨大的“綠色屏風”,被規劃專家稱作“生態隔離帶”。
昨天,武漢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我市已劃定府河、武湖、大東湖、湯遜湖、青菱湖、后官湖水系等6大放射狀“綠色屏風”(即“綠楔”),三環線綠化景觀帶等近40條線狀“綠色屏風”。
目前,外環線環城林帶、三環線綠化景觀帶、漢陽六湖連通生態廊道、東沙連通生態廊道4條“綠色屏風”已初具規模。張公堤森林公園、巡司河生態廊道、青山工人村生態隔離帶等“綠色屏風”正加緊建設。預計到2020年,“綠色屏風”全部完工。
為何要建這么多“綠色屏風”
防止城市無節制擴張“攤大餅”
市規劃研究院規劃設計二所副總規劃師汪云介紹,我市空間發展格局為“1+6”:一個主城區,加外圍6座新城組群。如果不將它們隔開并加以控制,主城區會一圈圈地向外蔓延,最后形成一個“巨無霸”。人口過多、交通擁擠、公共設施不足等“城市病”,也會隨之而來。這種被中外許多城市摒棄的落后發展模式,就是俗稱的“攤大餅”。
“不讓城市‘攤大餅’,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綠色植物分隔。”汪云說。
在40多條“綠色屏風”中,全長92公里、兩側各寬50米的三環線綠化景觀帶舉足輕重。它像一個美麗的大綠環,將主城區和6座新城組群分開。將來,武漢再怎么發展,主城區都跨不過三環線這道“綠門檻”。
分布在主城區周邊的6個放射狀“綠色屏風”,像6枚綠色的楔子,嵌入新城組群之間,防止將來它們“打成一片”。
各個功能區雖被隔開,卻并不是“老死不相往來”。我市將建多條廊道式“綠色屏風”,將它們連通。已建的外環線環城森林帶,在建的四環線綠化帶,就是連通6大新城組群的生態走廊。
“綠色屏風”除分隔連通、美化環境外,還有休閑旅游、體育健身、調節氣候、防災減災等多種本事,堪稱綠地中的“全能選手”。
6大“綠楔”內,山水資源十分豐富。硃砂湖、后湖、七龍湖、柏泉、龍泉山、東湖、八分山、武湖、慈惠等40座公園、景區、休閑度假區和生態農業園,在其間星羅棋布。這些以自然山水為骨架形成的“綠色屏風”,將成為市民休閑旅游的樂土。
“風道”猶如人的呼吸道,是城市必不可少的通風走廊。如果城市外圍被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環繞,生活在城內的居民定會感覺不爽。因此,我市規劃將東北部的武湖綠楔、東南部的湯遜湖綠楔,與長江天然“風廊”一道,組成城市的主要“風道”,讓城市暢快地“呼吸”,并緩解熱島效應。
市園林科研所、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對全市65種代表性樹木,進行生態指標定量研究發現,一棵銀木一天可以釋放氧氣一公斤,足夠一名成年人呼吸一天。市園林科研所工程師史紅文稱,種有幾萬、十幾萬,甚至數百萬棵樹木的“綠色屏風”,無疑是城市的一座座天然氧吧。
武漢林業集團算過一筆賬:建成7年來,外環線環城森林帶每年在釋放氧氣、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等方面創造的綜合生態效益,折算達8.93億元!
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我市正著手研究,準備借鑒國外經驗,將部分生態隔離帶建成有防災減災功能的生態公園。一旦發生水災、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可以迅速把人群疏散到這些臨時避難所,躲避災害。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gops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