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微生物生態修復技術的應用尚未普及
生物修復尚未普及
在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萬洪富看來,污染場地的土壤修復是一件十分復雜的龐大工程。
污染場地修復屬生態學、土壤學、微生物學、生態毒理學、環境化學、工程學等十幾個學科交叉融合的領域,是當前整個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的前沿。
“我國土壤修復技術沒有國外那么發達,基本上仍然采用傳統的異地填埋和焚燒手段,微生物修復技術還僅僅處于實驗室階段。”萬洪富說。
從事土壤生態重建研究的陳保冬告訴《中國科學報》,生物修復技術主要是利用生物有機體,尤其是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將污染物分解去除。這種技術對比傳統物理和化學修復方法,具有生態安全、費用低廉的優點。
然而,微生物修復能成功運作并非易事。
張文輝表示,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對比物理、化學方法,微生物修復效率還很低。
“不過,微生物修復不需要多高的運輸成本,費用相對低廉,但是它對環境要求卻相當苛刻。”張文輝表示,微生物修復只能針對一些特定的污染,比如污泥、垃圾等有機污染。
陳保冬也提到,由于微生物是一種具有生物活性的生命體,本身受環境影響較大,當污染物濃度過高時,生物降解的速率就會受到影響,甚至無法降解。
“雖然實驗室研究得出很多令人鼓舞的結果,但是,在將實驗室結果放大應用于土壤污染現場時,也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萬洪富說。
不過,上述專家一致認為,由于微生物修復對環境友好,具有傳統方法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和安全性,依然具有樂觀的市場潛力。
需多技術綜合利用
目前,我國尚無一部系統的有關土壤保護的法律,如何防治、如何界定污染者,以及修復過程和結果的法律責任認定,幾乎一片空白。
不過有消息透露,由環保部牽頭制定的《全國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已進入國務院審批程序。《規劃》出臺后,有望在全國大規模開啟土壤修復工作,推動土壤修復產業化進程。
采訪中,萬洪富多次表示,我國還沒有關于土壤修復的強制性規定,甚至沒有污染場地的調查、風險評估、修復、驗收等各方面的標準。
他建議,國家應盡快出臺有關污染場地開發利用的強制性規定和硬性指標,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土壤污染問題。
“例如,對于工業用地如果再開發利用,必須要先做調查和評估,土地修復后才允許使用。另外,還要出臺相應的指標體系,對于污染場地的調查、風險評估、修復、驗收等各方面都應該有明確的標準。”萬洪富說。
萬洪富覺得,只有在法規的推動下,綠色環保的微生物修復技術才有可能得以推廣實施。
陳保冬則表示,任何修復技術都有自身的特點和特定的應用條件與范圍,單純的某一項技術往往不能從整體上解決問題。
因此,陳保冬建議,土壤修復要想達到更好的效果,需要各種技術的綜合利用,微生物修復技術可以作為一種重要的輔助手段。
相關鏈接:
編輯:Nausica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
北京:數字技術立體化展現壯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撐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風景。然而,在實地探訪時,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位都無法一覽全局。實景三維系統彌補了這一遺憾,讓人們可以全方位領略中軸線的獨特神韻。記者近日獲悉,借助數字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