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哀牢山林區水平衡的研究的新進展
日前,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博士生游廣永在導師張一平研究員的指導下發現,具有云霧林性質的云南哀牢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即使年降水量較大,干季也會出現蒸發量大于降水量的水分虧缺現象,并且干季水分虧缺程度呈加強趨勢。該研究對區域農業生產、森林幼苗更新和森林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并于近日刊登在國際SCI收錄刊物《水文研究》上。
據張一平介紹,一般認為,隨著全球氣溫的上升,蒸發也會呈現出增強的趨勢。但觀測數據顯示,全球大部分地區蒸發量普遍呈下降的趨勢,一些研究推測工業生產活動造成的大氣顆粒物的增加可能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同時,農田灌溉、土地利用變化和城市化等人類活動因素也可能通過影響氣象要素的觀測值,誤導人們對于氣候變化的認識。
“關于蒸發量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多數側重于相關分析等統計學手段,用水分蒸發的物理基礎來解釋蒸發量變化趨勢的研究較少。”張一平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選擇未受人類活動干擾的地區,開展蒸發量變化趨勢的觀測研究,有助于人們認識區域水平衡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變化規律。
通過分析哀牢山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研究站的長期氣象觀測資料,游廣永等人擴展了基于水分蒸發物理基礎的模型,并通過模型運算發現,哀牢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的年蒸發總量呈上升的趨勢,以干季蒸發量的增強為主要組成部分。從蒸發量增加的組成來看,總體上擴散分量的增加要大于輻射分量的增加。其中,干季蒸發的擴散分量的增加大于輻射分量的增加,而雨季則相反。
研究人員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與多數研究結果不同,該研究區域的風速和日照時數長期變化呈上升趨勢,是造成林區蒸發量上升的主要原因。其中,風速的增強對蒸發量增加的貢獻最大,其次為日照時數的增加。
相關鏈接:
編輯:Nausica
相關閱讀
應對氣候變化的雨水彈性設計
隨著美國休斯敦和佛羅里達州災難性的暴風雨來襲,再次敲響了美國各地城市發展模式的警鐘,現今先進的設計傾向于制造可滲水城市表面,一個丹佛社區的可持續設計戰略脫穎而出。【詳細】
氣候變化影響1/4世界自然遺產
目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的頭號敵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網11月13日公布的信息顯示,在過去的三年時間里,受氣候變化威脅的世界自然遺產由2014年的35個上升到了62個。也就是說,在241處世界自然遺產中,有【詳細】
哀牢山自然保護區,種植業的沒落
自2017年10月1日開始,小編的家鄉就正式納入哀牢山自然保護區了。從此森林野獸將橫行山區,行人上山都得謹防野獸襲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