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歷史留下城市風貌
在城鎮化大潮中,民族建筑是財富還是包袱?站在未來回望當代,我們又能留下怎樣的城市風貌?
近日,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第十五屆學術交流年會在山東曲阜市召開,記者應邀參加。身處這座誕生了圣人孔子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與會代表思考的不僅是中國民族建筑的保護與傳承問題,更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具有當代文化特色的民族建筑,為未來的歷史留下今天的貢獻。
"民族建筑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體現,我們要讓民族建筑的文化魅力在國際舞臺上流光溢彩。"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會長、原建設部總工程師姚兵為此大聲疾呼。
而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著名教授單德啟看來,"盡管建筑是有形的,但它帶給人內心的無形感受卻難以言表。作為續寫未來歷史的當代人,有責任為城市風貌的傳承發展作出貢獻。"
"我是誰"亟待明確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張錦秋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曾提出,城鎮化要防止"五個忽略",包括側重于經濟的發展,忽略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弘揚;側重于城市的拓展,忽略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側重于城市外觀效果,忽略基礎設施建設等內容。
當時在場的溫家寶總理對此表示,"5個忽略發人深省,應該讓各地警覺和重視起來?,F在做已經晚了,但還來得及。"溫家寶說,現在大城市建設過程中,不要老是拆真造假,不要忙于建設而忽視質量,不要注意建筑本身而忽略環境和生態。
在本屆學術交流年會上,城市"個性"同樣引發與會者的關注,"我是誰"成為"千城一面"的城市管理者難以回避的問題。
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副會長、原建設部外事司司長李先逵這樣表示,"在西方文化、市場經濟及混亂的價值觀沖擊下,中國建筑文化和城市向何處去已必須考慮。當前,現代城市和文化離中國文化越來越遠,離民眾利益也越來越遠??v觀中國建筑設計界,十余年來流行'刮風',從大拆大建風、歐陸風、西式風到仿古風,一直層出不窮,卻從未涌現過真正的民族建筑風。"
而記者在曲阜大街小巷行走時,對此的感受尤其強烈。
作為一代圣人的故里、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曲阜的悠久歷史與厚重文化似乎更多地體現在文字中,整個市區除碩果僅存的"三孔"傳統建筑群之外,整體城市風貌并不是很突出。而且,即使是得到重點保護的"孔廟"建筑群,由于大多是宋朝以后歷代帝王敕建的祭祀性建筑,其建筑特色也并不十分明顯。此外,"孔府"建筑群在近些年的修繕保護中,反而增添了一些近現代的民間營造手法。
"這些建筑保護修繕的雖然還不錯,但是其建筑風格很難界定。"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民居建筑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徐怡芳告訴記者,"作為一座城市,曲阜確實很難確定自己的建筑風格與城市風貌。"
"一方面,曲阜因孔子而聞名,延續了2000多年的歷史,歷朝歷代建筑一直在不斷的更迭變化中,究竟應該以哪個朝代的建筑風格為主?另一方面,曲阜當地本身建筑并沒有太多特色,又如何能形成自己的城市風貌?"有建筑專家對此作出解釋。
據記者了解,曲阜當地正致力于以漢唐建筑特色構筑城市的新風貌,希望以此體現孔子思想及文化的博大與厚重。近年來,在建筑大師吳良鏞的主持下,新建的孔子研究院、杏壇劇場等建筑均體現了這種追求。只是就整個城市而言,這樣的建筑還僅僅起到點綴作用。
民族建筑應與時俱進
當今,城市競爭不僅體現在經濟實力的競爭,還體現在文化等軟實力的競爭上,而民族建筑與城市風貌正是文化軟實力的具體表現。
或許正是看到這一點,國內許多城市已開始在這方面展開行動。
日前,應江蘇連云港市政府的邀請,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肖厚忠曾率專家考察組對當地古城鎮保護開發及歷史文化挖掘工作進行調研。據肖厚忠介紹,此行他們針對當地古城保護提出了具體意見和建議,并提交了調研論證的階段性成果報告。他表示,為弘揚民族建筑事業,民族建筑研究會將在民族建筑保護、規劃、營造等方面不遺余力地提供專家咨詢服務與技術支持。
針對現代城市建設的"陋習",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副會長、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朱光亞呼吁,建筑業要從大拆大建轉變為改建、更新,遺產保護工作應從粗放復建轉型為分類精細修繕。他提出"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的保護理念,以及"整體保護、有機更新、政府主導、慎用市場"的保護思想。他倡議在具體操作上采用小規模、漸進式、院落單元修繕的有機更新方式,建立歷史建筑的長期修繕機制。
四川大學綜合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東華綜合科學院執行院長鐘行恕則向記者介紹了他們做過的城市建筑民族化風貌改造項目。從2000年以來,他們專注于西部各地政府的開發與建設需求,將科研成果實施于經濟建設項目,配合地方政府對城市建設與旅游開發進行策劃、創作、設計,完成風貌改造設計項目50多個,猶如一個風貌改造的魔法師,把一座座平淡無奇的普通房屋點化成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地標性建筑。
"舊改與新改都離不開以形象創新為手段、以風格相宜為目標的民族化建筑形象創作。要打造一個具有中華五千年文化底蘊的現代化城鎮形象,既要重視傳統建筑的精髓,又要以創新精神來體現中華民族在當代世界中的演變。"鐘行恕認為。
"其實,我們應該以生活形態的演變,來看待建筑的發展與形式。建筑風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關鍵在于要適合當代人的需求,并持之以恒。"徐怡芳說。
作為一方面把建造江南傳統園林式住宅當作使命,另一方面繼續擔負起古城古鎮改造責任的企業家,蘇州新滄浪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史建華堅信,"東方文化是根,西方文化則可以豐富中國建筑的內涵。只要帶著感情、懷著真情,就一定能做出更好的民族建筑。"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