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過境深圳損樹11萬棵挨網“批”:急功近利還是“成長之痛”?
臺風“韋森特”過境后,海濱城市深圳的綠化工作成為網絡關注焦點。有消息說,此次災害中,深圳有11.5萬棵樹木折斷、倒伏,和同受“韋森特”肆虐的香港僅倒樹千余棵形成了鮮明對比。不少網民在深感惋惜的同時,也對深圳近年來的城市綠化工作提出質疑,有網民認為,急功近利、不尊重植物生長規律的密集種樹行為,是此次樹木災難的肇因之一。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實地調查了解到,“11萬”為此次深圳受損樹木總數,其中真正倒伏的約為2.8萬棵;在暴露出城市綠化工作中存在樹種、種植地選擇不當等缺陷的同時,此次災害更像是一座發展中城市的“成長之痛”――快速發展的城市綠化應如何更好地應對自然災害,值得其他城市思考、借鑒。
樹倒根摧 網民心傷
臺風傷樹本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此次臺風“韋森特”過境深圳后,一條消息卻被網絡廣泛轉發,刺痛了不少網民的心――來自深圳市城市管理局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深圳全市受損壞樹木約11.5萬株,其中樹木倒伏28859株,斷枝24801株,全市超過3500輛汽車被砸壞。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此次臺風中,香港政府部門收到的樹塌報告為1387宗。
不論是11.5萬棵還是2.8萬棵,深圳倒樹遠超一河之隔的香港是不爭的事實。有輿論質疑,大批移植導致樹木樹齡太短、短時間內多次更換行道樹導致樹根未穩、城建施工太多移植頻繁、樹種選擇不當容易倒伏被列為此次樹木大規模倒伏的“4宗罪”,并引發網民熱議。
有網民就說,“面對同一場臺風,香港倒樹千把棵,深圳倒樹11萬棵,這樣的對比太過扎眼”;網民“藍色企鵝puku”就認為,這暴露出城市“經濟快速擴張對其他領域建設的忽視乃至逼退”;更有網民痛批認為“豆腐渣工程”無處不在,連種下的樹都是“豆腐渣樹”。
急功近利還是成長之痛
一座城市有11萬棵樹受損,會是一種怎樣的景象?記者27日在深圳市區驅車看到,的確能時不時看到一些身形巨大的榕樹倒伏在路旁,根損葉落,令人心痛。但總的看來,受損的樹木多半還是一些成長中的新樹,而在滿目皆綠的深圳城區里,受損樹木占比并不高。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園林與林業處調研員丁少江表示,這次樹木受損狀況較重,主要由于深圳遭遇到近幾年較大的一次臺風,暴雨又把泥土泡松,導致樹根不穩。同時,近幾年新種樹木生長茂盛,樹冠比較大,但根系比較淺,抗風能力較弱。
但對于和香港進行的對比,丁少江卻不予認同。他認為,香港新樹少,街道窄,樹的綠化量比較少,而深圳一般的主干道有三十米綠化帶,次干道有十米綠化帶,樹木種植的總量多。因此雙方不具有可比性。由于新種樹一兩年內都能原地扶起來存活,真正需要重新種植的大概不到倒伏樹木總數的10%。斷裂的樹枝將運送到粉碎廠,用來生產肥料。
深圳一直被譽為“花園城市”。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深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5.05%,各類公園總數達到824個,成為全國公園最多的城市之一。到2020年,全市規劃的綠化覆蓋率將達到50%,建成各類公園1000個以上。但此次臺風導致的樹木受損事件,讓快速綠化的模式受到重新審視。
丁少江承認,這次倒伏的樹木主要是近幾年新栽的樹,由于樹根沒有長好,種植地點沒選恰當,在位于擋風口的地段,未能選擇一些抗風性的樹種,導致倒伏的樹木較多。
理性成長 科學綠化
在專家和相關人士看來,深圳倒樹之所以引發網民如此關注和熱議,與近年來我國一些大型城市在綠化上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有很大關系。也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如何從深圳此次樹木倒伏中汲取經驗教訓,值得深思。
一是城市究竟該如何選擇合適的樹種與合適的綠化方式與進度,需要妥善把握。
香港大學地理系講座教授詹志勇認為,樹種選擇不當,是香港和深圳綠化最嚴重的問題,很多時候城市管理者不知道如何把樹種和地點配合起來。一些種樹點很局限的地方,卻堅持要種很大的樹。此外,還有土質和空氣質量,例如有些樹不能容忍空氣惡劣,但路邊偏偏就種了這種樹,結局就是樹木生長不良,遇風就倒。
深圳市風景園林協會秘書長黃重遠表示,此前深圳市為了美觀,種植了大量抗風能力差的樹種。如垂葉榕枝葉繁茂,遮陰效果好;洋紫荊花期長,四季盛開。但此次事件提醒我們,在景觀樹種的美觀和安全性上應取得平衡,適當更換成小葉榕和芒果、扁桃樹等抗風性強的樹種。
二是如何讓城市建設與綠化進度更加有機聯系,需要有關部門“盡心盡力”。仙湖植物園植物與環境研究專家李楠說,從上世紀90年代起,深圳行道樹的建設和發展變換過三個不同階段,“現在看來,在種植行道樹時,一定要提高規劃的前瞻性,盡量避免更換,讓樹木的根系得以充分生長。”
|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gops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