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入侵生物悄悄蔓延 生態狀況危機四伏
應組建早期預警監測體系
新疆有15個對外開放的口岸,是中亞地區有害生物傳入我國的主要通道,隨著進出新疆的國內外各種動植物產品數量大幅增加,使得新疆已成為國內外來入侵生物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
邵華說,對新疆的入侵路徑和機制、潛在危險性評估及防治策略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記者在邵華的實驗室里看到,在實驗室一角,放著兩盆生菜,其中一盆菜翠綠高大,而另外一盆菜卻矮小枯黃,邵華告訴記者,在那盆枯黃的菜盆里,她曾把意大利蒼耳的植株磨成粉放入其中,結果,那盆菜不但長勢不好,而且根部已經爛掉。
邵華說,除了加強檢疫外,對已經入侵的生物,必須從根部進行防除。
記者了解到,這幾年,我區日益重視外來生物的防疫和防治,自治區檢驗檢疫局植檢處處長吳衛說,新疆已在邊境口岸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進出境檢疫和檢疫除害處理體系,作為第一道防線,對有效防范和阻截農林外來入侵生物隨進出境植物及其相關產品、旅客攜帶物和郵件傳入我區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新疆植保站傳來消息,根據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帶建設布局,按照新疆重大疫情發生前沿區和風險區的分布情況,全區在61個重點縣、市建立監測站,共部署有280個疫情調查點。各監測點按照自治區統一制定的監測技術規范,及時填寫和上報監測數據,目前,全疆投入的人力和防治費用已有數千萬元。
于此同時,從2008年開始,自治區林業部門每年也投入2億元,對農林外來入侵生物進行檢疫、防控,建立了有害生物防控體系。在新疆與甘肅交接的星星峽成立的公路檢查站,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專職植物檢疫工作站,堵截了一批違規調運苗木、種質資源和花卉等植物。
郭文超建議,新疆應組建對區域外來入侵物種的風險評估,早期預警監測體系,發展快速檢測和應急防控技術,加強區域性外來重大入侵生物研究和綜合治理,確保新疆農林生產和生態安全。
編輯:gloria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