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城市生活形態: 將極度社會化生存
眼下,麻省理工學院的新媒體實驗室正在進行一項名為City Home的設計,這是對城市人類在同一空間內將家居、娛樂、社交、工作各項功能融合的探索。通過針對性的室內設計、裝修尤其是隱藏式活動多功能設施的搭配,家居功能被重新界定。“家”除了是起居住所,還可以是健身房、廚房、會議室、圖書館、舞廳和寫字樓。同一空間變換成不同場景的理念顛覆了傳統建筑的類型劃分,直接改變人類的生活形態,大大降低城市居民對交通的需求。
負責City Home的“換位研究小組”同時還在進行“City Car”項目:與多家汽車公司合作,研發小巧、環保的城市汽車。它采用純電力甚至太陽能作為動力能源,實現零排放的同時也大大縮小了汽車的尺寸,令泊車難度和占地都大大減少。
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生前提出“共生哲學”,強調不同文化的共生、人與技術的共生、部分與整體的共生、歷史與未來的共生、人與自然的共生。他在建筑領域踐行其理論,主持了諸多影響深遠的項目,最早于1979年開業的大阪Capsule Inn膠囊酒店便是其中一例。
今天的膠囊酒店已從日本蔓延到亞洲地區不少人口密集的都會城市。這種麻雀式居住形態,在小到不可思議的不到3立方米空間內配置了臥床、照明、電視、空調、通訊、上網等滿足住客基本生活需要的諸多設施,并由配套的公共區域提供儲物、沐浴、洗衣、餐飲、生活用品銷售等各項服務,以所提供設施和服務的品質消解空間的逼仄,給住客帶來舒適感和滿足感。但在單位空間成本壓力沒那么大或者經濟發達程度沒那么高的城市,“膠囊酒店”的平民化版本都問題不斷。比如香港的“籠屋”便成為赤貧階級生活窘困、社會保障缺失的恥辱標志,內地一些城市則擔心建筑、消防、治安、衛生等多方面的隱患,立法限制規管“膠囊旅館”、“膠囊公寓”。
在“膠囊居住”方興未艾的背后,凸顯的是城市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外來人口特別是農業人口持續涌入城市帶來的社會變革。占世界人口60%的亞洲是全球經濟增長最活躍的地區,這里的城市化進程也是最迅猛的。在未來很多年內,城市人口的增長都將以外來人口的增長超越本地人口自然增長的方式完成。另一方面,城市規模因人口增加不斷擴大的同時,建筑功能的模糊性也日益彰顯。SOHO已經蔚然成風,更大規模的功能融合也愈演愈烈。
無論是膠囊酒店、City Home或City Car,其目標都是為實現無數科幻作品預言過的未來生活形態:極度社會化生存,或者說高科技輔佐下的螻蟻化生存。而今地球人口不斷膨脹,人類史無前例地進入了城市居住為主流的時代,亦宣告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富于詩意的鄉居生活正淪為歷史。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南通生態通廊:城市與自然交融的景觀飄帶
部分城市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破壞和對生態系統的忽視,導致了植被、土壤、河流和湖泊退化,從而引發了諸如洪水、內澇和水污染的危機。AECOM則一直伴隨著南通這座城市的發展并且持續為其綠色建設出力,主要項目包括【詳細】
蘇州成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城市館主賓城市
第16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平行展中國城市館發布會3月29日在意大利駐華大使館舉行。中國城市館發布了2018年度主題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