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創新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改革城市規劃的編制、審批、管理體制。以前受計劃經濟的影響,規劃的理性色彩太濃,沒有親和性。審批、管理、編制不適應現代化的要求。計劃經濟的特點是什么?就是列寧曾說過的:"用一臺計算機來計算每個人的需求,根據需求生產產品。"市場經濟就不同了,它是分散的決策和責任系統,任何巨型中央計算機都把握不了每個人的需求。正是這種決策的分散化和需求的多樣化,要求城市規劃適應和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我國經濟的發展、民族的振興、科技的進步就是借助了市場的力量,20多年來的發展反復證明了這一點。為此,城市規劃就必須借助市場的力量來促進城市健康有序的發展。
關于規劃和市場機制相互作用的問題,當前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規劃的市場化是無法回避的,規劃必須借助市場的力量來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并對市場的缺陷起到彌補的作用;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規劃與市場是針鋒相對的,互不讓步,不可調和,認為規劃是至高無上的理性科學,不能有絲毫的市場導向。這種觀點過分地夸大了人的力量,人的主觀意志占了主導。以上兩種觀點都有失偏廢,必須把兩者綜合起來考慮。規劃作為一種政府行為,不應是排斥、對抗市場的作用,而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來實現規劃調控目標。與此同時,政府應充分利用規劃的強制力,切實保護好易受市場力侵犯的城市生態、歷史文化遺跡、公共設施用地和城市風貌等不可再生而又脆弱的資源。規劃調控與市場機制應是一個互動的關系。開發融于規劃之中"追求繁榮與舒適"談到這個話題,仇保興先從規劃與開發的關系進行了闡述。然后就怎樣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
城市的開發行為應融于城市的規劃之中,規劃與開發既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長遠與眼前的關系,又是一個互補的關系。開發商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獲取利益是為少數人所享用的;而規劃則是考慮的大多數人的利益,是要考慮整體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比如居住小區的開發,開發商只考慮局部宜人的居住環境,不可能對城市整體負責。有的小區里邊很漂亮,但外部環境卻很糟糕,這就是城市規劃沒到位。而有的城市,整個布局很好,但小區環境很差,這就是開發工作沒做好。規劃更多的是政府行為,開發更多的是企業行為。一座城市"以人為本"是政府的事,一個住區單元的"以人為本"是開發商的事,各自的分工應是明確的。
怎樣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這就要各自擺正位置。對于城市的規劃,政府要有一個整體的布局,規劃講求城市不可再生的資源的保護,如水、土地、公共綠地、生態系統和文物古跡等。規劃還要講究強制性的內容。某些城市的規劃由于以前沒有強制性的內容,所以出現"攤大餅"的現象,致使許多文物還沒有很好地保護下來,生態綠地被侵占,公共利益受到損害。還有重慶在長江邊上搞了一個世界第一大的廣告牌,既破壞了江邊的風景,開發商也沒得到好處(因價格問題,幾年時間沒一個企業在上邊做廣告),這種勞命傷財的事希望再也不要發生。
所以,當開發與規劃發生矛盾的時候,首先是局部的開發行為得服從于城市的整體規劃,這是因為規劃要對多數人負責,而開發只是對少數人負責。城市規劃的核心任務是以維護國家利益、民眾利益為目的,調控空間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當記者最后請仇保興副部長用一句概括性的語言來回答"怎樣規劃我們的城市"這個問題時,他一邊在給記者的書上簽名,一邊指著書名作答:"追求繁榮與舒適"。
"為什么把繁榮放在前面,這是有嚴密的邏輯關系的,因為沒有經濟的繁榮,就不可能有舒適的居住環境。這兩者互為因果關系,處理得好,可形成城市發展的良性循環。
學者的嚴謹無時不在他的談話中體現出來。
城市規模問題是一個長期爭論的命題。我國歷來強調控制大城市規模的政策(簡稱規模政策),但是實施的過程卻往往與之背道而馳,大上海已經夠大了,偏偏又劃出了浦東開發區。進入90年代以來,各大城市無不進行城市規劃的大調整,而其總用地規模、大體上與經濟規模一樣的翻一番。一些大城市的規劃目標要進入特大城市行列,據說有20多個城市的規劃目標是國際化大都會”。還有為數不少的中等城市規劃目標要進入大城市行列。因此,規模政策”變成了一句空話。其實,推動城市規模發展的動力是當地經濟發展的活力、區位優勢的顯現和投資環境改善的一種合力,是難以阻擋的客觀現象,對于即將邁步進入小康社會的、有12億人口的大國,盡管城市化的主渠道是走發展小城鎮的道路,但在一個省區范圍內有一、二個特大城市,有一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作為經濟支撐點是十分必要的。當然也不能不顧客觀條件,以不切實際的空想去代替科學的預測,更不能以大規劃之名而行大肆炒賣土地之實,或叫做吃祖宗老本,花子孫的錢”。科學的做法應該是彈性規劃,留足余地,階段明確,分期實施,集中建設,緊湊發展。
城市化過程有起點也就有終點,不可能無限止的發展。從總體而言,當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達到70%左右,總的城市(城鎮)用地規模也就變化不大了。因此,城市規劃必須從區域著眼,分析各種規模級城鎮吸納人口的可能性,同時科學預測其相應實現的階段性。這種規劃還應該與基本農田保護規劃相互匹配,而不是二張皮。所以,若講控制規模實質必須付以明確的時空觀念。時間應界定在我國城鎮水平接近或達到70%左右,即將進入變化曲線的第二個拐點的時間,空間則應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既保證我國糧食的基本自給,又使城市可以彈性發展,進行平衡和布局,尋求可以拓展的備用空間范圍。最近江蘇省率先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把村鎮建設規劃區與基本農田保護區結合起來加以劃定的工作,亦稱二區”劃定工作,很值得各地借鑒。
布局問題。城市的布局應該有二層內涵。一是指大的地域空間內的城鎮分布均衡性問題。隨著地區經濟發展條件優劣的變化,在全國范圍內必然出現城市分布疏密差異的不均勻性。我國東部沿海省區工農業經濟基礎條件較好,加之較早獲得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因此近年來城市化速度也較快,同時這些地區人口密度相對較高,因此城市分布密度和規模趨向高密也是必然的。現在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出現所謂都市綿延帶的新課題也是必然的。而大西北地區由于地廣人稀,經濟發展也受一定條件制約,即使今后城市化水平較高時,城市的分布密度也還會是偏低的。因此并不存在必須在全國范圍同步解決城市布局平衡的問題。如果實行大規模的移民政策和企業搬遷政策,強制調整人口分布密度,實踐證明收效甚微,甚至是得不償失的。隨著發達地區本身產業層次的升級,低層次產業必然發生梯度轉移,與這種轉移相伴隨的結果,或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種不均勻性。
就某一特定地區而言,確實存在一個城鎮體系的合理布局問題。因為不同規模級的城鎮發揮的能級作用是各不相同的。我們希望的是最大限度地綜合發揮各級城鎮的效益,因此,要尋求合理的分工,盡可能避免重復建設和效益的抵消。每個城市發展的規模,還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如水資源、土地資源——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政策的制約,環境容量的制約等。城鎮與區域內可能形成的基礎設施網絡關系密切。如陸路、水路、航路等交通條件,通訊條件、電力供應條件等。還有城鎮本身的特色產業、旅游資源、歷史文化等等是否有優勢條件等。所以,城鎮處于特定的空間,賦予特定的發展目標,造就一個有機的、高效的、可持續發展的城鎮體系,這就是加快城鎮體系規劃的意義所在。
城市的結構形態問題。如果講實行城市“規模政策”難度較大,是由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客觀經濟推動力的作用,那么,城市的空間結構形態卻是可以通過人的主觀能動來加以引導的。我國很多大城市實際是在中等城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傳統的擴展模式是以原有城市核心區為中心向周邊不斷輻射擴散,每隔若干年調整一次城市規劃,不斷的吃掉周邊的郊區和農田,就像攤大餅一樣,愈攤愈大。這種模式造成的后果是,一原有城市內部的基礎設施每隔若干年就要擴建或更新,馬路一擴再擴,房屋拆了建、建了拆,人行道挖挖填填、填填挖挖”,舊的管線拆不了,新的管線不斷擠進有限的地下空間,陷入一種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循環之中。二,由于是一張大餅,周圍開發度較高、效益較好的農田菜地必然不斷被蠶食,即使到遠郊去復墾地也難以收到原有的效益。三,人們成天穿梭忙祿在混凝土森林之中,與大自然愈來愈疏遠。四,城市的歷史文化在不斷的拆拆建建之中逐漸泯滅,依稀可辨的也只能是在重重高樓包圍之中煢煢孓立的個別古建筑或宅院,既不協調也毫無情趣可言了。五,不間斷的舊城改造,容積率和密度不斷地提高,致使城市不堪重負。特別是作為城市市區中心的黃金地段,被折騰的強度往往也是最高的,環境污染,交通阻塞,使人有窒息之感。
因此,城市發展能否尋求新的結構形態,而且體現在城市規劃中去,是擺在城市領導者和規劃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主張城市化道路以大、中城市的發展為主體的學者,特別強調城市的規模效應,而且城市愈大規模效應愈為突出。對這一命題也要辯證分析。在一定發展歷史階段,上述結論應該是對的,因為城市是集聚的產物,而規模效應與集聚機理是密切相關的。但作為城市發展僅僅是以傳統的空間集聚方式為模式,那么,發展到極端必然會向其相反方向轉化。因為這種連片空間的集聚必然構成愈來愈大的封閉體系,集聚所帶來的正面效應逐漸為同時產生的負面效應所抵消,甚至后者超過前者。為克服這種現象,早在本世紀初,就有幾位城市地理學和城市規劃工作的先驅者,提出過改變城市結構形態的明智之見。例如俄國的彼得·克魯泡特金在《田野·工廠和車間》一書中指出新的快速交通和通訊手段的出現,以及地區的并網發電等,會使小的社區在主要技術設施和便利方面與過分擁擠的城市相媲美”。“小城鎮里的人們可以直接接觸,并享受城市和鄉村兩者的優點。”英國的埃比尼澤·霍華德最早提出的花園城市”的構想,美國著名的城市與區域規劃的先驅劉易斯·芒福德在評價霍華德時指出他提出一種新的城市發展形式來醫治城市市中心的腦溢血病和城市邊遠地區的癱瘓病。”“霍華德懂得,緩解城市的擁擠情況,不是靠大城市的郊外居住區所能解決的,而應該把城市的所有功能疏解開來。他拒絕向郊區發展這種臨時性的過渡方式,而要尋求一種城市與鄉村穩定持久的結合,而不是脆弱的連結。”如果在世紀之初城市規劃的先驅者心目中的理想城市還難以變為現實,那是因為人類還缺乏足夠的科學技術的支撐,還無力擺脫那種機械的、連片空間集聚的無奈。那么,面臨新世紀的到來,特別是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的高速發展,如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信息高速公路網以
本論文主要從加強城市規劃管理的方面論述城市規劃管理對城市建設的作用。城市規劃管理在城市建設中起指導和規范的作用。一個城市要發展,就必須涉及方方面面的建設,如環境建設、房屋建設等涉及人們生產生活的相關的建設,如果這些建設無續的發展就會反過來制約城市的發展,如果想實現城市有續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有一套可以對其進行指導和規劃的程序,也就是城市規劃管理的體制和法制。對各項建設項目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那樣就可以通過體制去合理的規范市場。當然管理是為城市建設服務的,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但管理不是萬能的,所以又必須適合城市經濟的發展,對城市建設起促進作用。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