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沂國際雕塑公園景觀設計
藝術、生態和人性
雕塑公園,從命題層面上理解,是一個展示雕塑的場所。設計者須通過環境烘托雕塑,一方面給人們帶來感官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形成人與雕塑的互動。作為一個城市公園,它須要面對這個時代中人與環境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可被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態問題,另一方面是人性化問題。可以說藝術、生態和人性,是本項目需要解決的3個基本命題,我們將設計理解為表達與平衡這三者關系的過程。
三者分別有不同的出發點,從生態角度講,最少地利用資源,最少的人工介入以及運用自然做功,是生態的出發點;從人性角度講,人們總是試圖在特定的環境中獲得更多的感官體驗并享受更多便捷;從藝術角度來講,藝術的表達源于對語言的組織,源于人們對其語言的整體性和完整性的要求,無論藝術語言復雜與否,都能產生美。
在處理三者關系時,設計的繁與簡應該被辨析地看待。在既定的空間中,豐富人們的體驗是設計的方向。
本方案利用控制節奏的方式來實現這一需求,通過構圖,布局關鍵的體驗點(點即場所),再運用線(行走軌跡)連接不同的點,實現連續性和完整性。同時,充分發揮點的作用,使其帶給人們豐富的體驗。
本項目的總體布局包括中心園區和L型帶狀園區。在公園中心區,利用一條曲線的路徑兼廊橋串起6個“燈籠”主題場地。一條曲線結合6個點解決了中心園區的參與問題,也實現了藝術表達。曲橋以符合安全需求為原則,從最基本的結構出發進行極簡設計;而點狀場所的設計則趨向豐富性,以增加體驗的魅力。L型帶狀園區同樣利用點線面的對話,并與可參與性的雕塑相結合,使這一公共空間的活躍性被增強。
公園內雕塑
藝術、生態和人性與三者相互碰撞,相互妥協,最終相互滲透。我們無法做到生態的原教旨主義,同時我們也無法一切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不顧及生態與可持續問題。而藝術的表達必須兼顧兩者,在繁簡之間游弋。
而三者的共同取向又是什么呢?設計最終創造了什么?設計的終極創造是被賦予一貫的歷史中的永恒呢?還是可持續語境中的變化呢?
我們創造的空間,是讓自然做功,充分賦予其變化?還是以永恒不變為表達的主體呢?這一問題也須被辨析地看待。我們將其最終的問題理解為是材料的問題,從廣義上講,也即資源的問題。回顧人類歷史中偉大空間的創造,大多數都符合維特魯威的“堅固、適用、美觀”的三原則。
當代景觀、抑或說現代景觀較之傳統景觀的巨大變化,便是當代景觀的可變性。恒久、堅固、耐用,不再是設計的核心,具有原始力量的材料的特性被拋棄或被掩蓋。在本項目中,材料的原始性是表達的核心,遵循的原則是盡量減少材料的加工環節,并就地或鄰近取材。對植物而言,結合自我選擇性強的次生林的運用,保持植物的自然生長狀態是設計的核心,也就是提倡低維護性和“野草之美”。具有原始狀態的材料和自由生長的植物之間的呼應存在于諸多場所之中,體現了原始和狂野的力量,也是對生命力的一種表達。
編輯:dong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