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拼裝 造幢低碳別墅僅需兩天
建設一幢鄉村小別墅需要幾天時間?兩天!看似不可思議,然而江蘇省首個低碳示范區已把不可能變為可能。近日,記者在常州市武進高新區了解到,其零施工現場、零建筑垃圾、零原料浪費的“綠色小鎮”已現雛形。
2010年10月,武進高新區正式啟動江蘇省首個低碳示范區建設。去年10月,武進區又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授予國內第一個“綠色建筑產業集聚示范區”稱號,“低碳小鎮”就是武進建設省低碳示范區傾力打造的精品之作。
據悉,整個“低碳小鎮”總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投資兩億元,建筑為木結構,被定位為具有世界領先技術的低碳建筑。
■能耗:
□僅為傳統建筑的1/5
在“低碳小鎮”居住區,包括會所、居民樓、專家樓等在內的11幢兩層或三層樓房已經建設完工。在工地上,記者沒聽到機器的轟鳴聲,也沒看到泥灰滿天飛的景象。從外觀上看,這些樓與普通居民別墅相差無幾,但走進室內,才發現其中的梁、柱、墻體等都是木結構,剛裝修好的房子竟無一絲異味。
集成生產、施工現場快速拼裝,這是項目施工方蘇州市一家公司引領國內行業的關鍵技術。據悉,施工中所需的木結構部件、施工現場需要的關鍵零部件先在工廠生產,再到現場“搭積木”,即可完成項目施工。施工方告訴記者,“低碳小鎮”2號會所從進場施工到建筑主體結構完成僅用了48小時,而一幢普通“低碳民居”有的建設速度只需要24小時。
據武進高新區規劃建設局負責人謝磊介紹,這些木結構別墅使用壽命很長,也很堅固,“抗震7級,抗臺風12級。”謝磊說,“其能耗僅為傳統建筑的1/5。”
記者了解到的“低碳木樓”處處都有科技含量,除了采用單向投氣保溫墻、智能通風保溫屋面等新型高科技材料外,還采用了生活廢棄物零排放等8項技術。
記者看到建筑屋頂是一片黑色,仔細一看,才發現是一塊塊太陽能發電板。只要陽光充足,太陽能電板會自動工作,將外部熱能、光能儲存,通過屋內系統實現采暖和發電。而戶內采用的則是地源熱泵技術,讓室內接近自然的“冬暖夏涼”。
謝磊說,每幢建筑的陽面都是一條水系,不僅是生態景觀,還是雨污水回用系統。雨污水收集、凈化后,能帶動建筑內的水蒸發制冷系統,代替空調制冷。而“低碳木樓”還可以遠程控制,“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能夠登錄互聯網,就可以指揮屋內的電視、冰箱等家電工作。”
■建設成本:
□每平方米便宜2000元
謝磊為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目前市場,扣除土地等成本,建造“低碳木樓”的造價約為6000多元/平方米,而傳統建筑的成本是8000多元/平方米。不過,如果在“綠色建筑”內使用節能系統,成本就會增加,如加上光能轉換儲能、雨污水回用等技術,造價約需1萬元/平方米。但從長遠看,其節能和節水功能也可省下一大筆開支,預計最長不超過10年,所有的成本就可全部收回。據了解,低碳建筑大面積建成后,將和商品房一樣以合理的價格推向市場。
很多人關心的是,建筑使用的大量木材會不會破壞生態?施工方工作人員胡立業告訴記者,這些木結構部件的原料都是廢木、碎木或森林中異型樹木等,并非整木,而是經工廠高壓粘合而成。
全木結構的房子遇到火災怎么辦?謝磊告訴記者,這些木料事先都經過了防蛀、防潮、防火等技術處理,其本身的耐火時間等都能達到國家標準,且已通過消防驗收。如果發生火災,木料的碳化過程是緩慢由外而內碳化的,可以延長屋內人員的逃生時間。謝磊說:“這遠比鋼結構遇火即軟化坍塌要好得多。”而且“低碳小鎮”內的建筑最高僅為3層,逃生時間足夠。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遼寧省將在2020年達到城鎮一半綠色建筑覆蓋
在沈陽建筑大學內有一座神奇的建筑【詳細】
綠色建筑≠屋頂花園,真相盡在高交會
如今,綠色建筑、節能建筑已經是全球建筑發展的大趨勢。其實早在2005年,我國已經開始推廣綠色建筑,但對于什么是綠色建筑,很多人還存在一些誤解。【詳細】
商務區博物館居民區 上海綠色建筑快速生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我國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框架體系不斷完善,發展循環經濟越來越成為產業園區及企業的共識和行動;生態文明、環保觀念深入人心,綠色生活方式日益成為民眾的自覺選擇。【詳細】
深圳綠色建筑領跑全國 展現城市綠色文明
近日,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辦的兩年一屆的“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評選結果揭曉,全國共有9個項目獲評創新獎一等獎,深圳的項目占了1/3。【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