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鄉鎮規劃與建設中的空間尺度視角研究
3.不同尺度下的生態規劃與建設模式
3.1地塊案例——無公害蔬菜基地規劃與建設模式
綠色農產品基地規劃與建設是保證農產品安全生產的基礎。雖然基地規模大小不等,但其經營主體一般為農戶個體或企業。基地規劃與建設的宗旨是在維護環境效益的前提下,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兼顧社會效益。因此,從地塊尺度上對其進行生態規劃與建設顯得十分重要。
塢根鎮勝利塘有233hm2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規劃該基地全面推行無公害生產技術,圍繞產前、產中、產后實現鏈式開發。主要措施:一是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集成、優化和應用,包括優質、高抗蔬菜新品種應用與推廣,無公害蔬菜生產環境調控技術,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無公害蔬菜肥料施用技術,無公害蔬菜新型耕作制度應用等;二是無公害蔬菜產品轉型增值技術應用,包括產品采后處理、產品包裝、產品貯運等技術;三是無公害蔬菜產業化開發,普遍推廣“公司+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切實提高蔬菜產品市場競爭力和整體效益;四是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浙江綠色農產品品牌的“雙認證”。
地塊尺度的生態規劃與建設范圍和規模都較小,建設后的效果也較明顯。如通過上述的無公害蔬菜基地規劃與建設,首先是土地資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有利于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并提供優質、無污染、安全的綠色農產品,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其次,有利于鄉村地區就業創收、消除貧困,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再者,綠色農產品較高而穩定的產量以及高于普通農產品的價格,使農業生產更具有采用新技術的能力,從而提高農業技術的到位率。另一方面,地塊尺度的生態規劃與建設更強調具體技術的應用,從原料產地環境條件的本底調查及檢測、生產過程的嚴格監控,到產品的加工、包裝,均要求采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具有良好的經營者素質。因此,要使土地得到高效合理和持續的利用,必須進行地塊設計。
3.2地鏈案例——“菜-魚-稻”立體農業規劃與建設模式
在勝利塘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相鄰處規劃建設一個綠色淡水水產養殖基地、一個高產無公害水稻種植基地和一個高產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各基地分別為不同的農戶個體承包經營,但都處于相近的本底環境條件,可以從地鏈尺度上對其進行立體農業生態規劃與建設。
在水稻種植基地選用高產、優質、抗病的水稻良種,適時放養鴨子,利用鴨子吃稻蟲、鴨糞給水稻提供營養,且能松土、除草、促進稻根發育,形成完整的生物鏈。鴨窩積糞養蚯蚓,或加工成飼料,喂鴨子或作為淡水水產養殖基地魚的餌料;或加工成有機肥,作為蔬菜種植基地肥料。用水產養殖基地的魚塘水灌溉稻田,魚塘淤泥作為蔬菜種植基地的基肥。蔬菜種植基地蔬菜采后處理后的剩余菜葉,加工成飼料,作為魚鴨飼料。從而形成田養鴨、鴨吃蟲、鴨窩積糞養蚯蚓、蚯蚓喂魚鴨、魚塘水入稻田、魚塘淤泥進菜地、菜葉加工成魚鴨飼料等的資源多級利用和循環立體農業結構。
地鏈尺度上的生態規劃與建設,不僅要采取具體技術措施,更要注重具體技術間的適配組合,“菜—魚—稻”立體農業建設模式很好地體現了這一尺度上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別。技術仍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單一的技術是不夠的,而是一整套技術的組合。如對于立體農業模式,要在有限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的基礎上,按大農業的思路,充分利用時間的連續性和空間的多層性,通過優化組合無公害種植技術、綠色養殖技術、物質與能量多級利用技術等,實現多業配合、多業交叉、多層利用、多級開發、共同提高、協調發展。這一尺度上的生態規劃與建設目標,也從地塊尺度上主要側重于某一效益,發展到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的結合,各效益之間開始強調協調共贏。
3.3地方案例——“種—沼—養”生態農業規劃與建設模式
沼氣工程是解決集聚地居民生活及農業生產過程中各類有機廢棄物資源化的一種有效方法。規劃在勝利塘附近的茅陶中心村建設一個沼氣工程,聯接勝利塘的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綠色淡水水產養殖基地和高產無公害水稻種植基地,及本村有機生活垃圾收集系統,形成一個以沼氣為紐帶的“種—沼—養”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建設模式。在此模式中,各基地及沼氣工程分別由不同的農戶個體或企業承包經營,同時輻射影響到附近村民,需要從地方尺度上對其進行生態規劃與建設。
在茅陶中心村規劃建設地埋式沼氣凈化裝置,接受蔬菜基地采后處理后的剩余菜葉和水稻基地的秸稈,以及本村的有機生活垃圾的處理。產出的沼氣用于養殖場和蔬菜大棚的供熱,還可解決部分生活能源問題,減少薪柴使用。部分沼渣養蚯蚓,蚯蚓喂鴨;部分沼渣和沼液作為蔬菜基地和水稻基地的有機肥料;部分沼渣作為魚塘的部分飼料。從而建立起以沼氣工程為中心、與種植基地、水產養殖基地和周圍農戶互利合作聯系的沼氣開發體系,走上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地方尺度上的生態規劃與建設模式,其意義不僅在于摸索出“種—沼—養”相結合的生態農業模式,也是集中村委、企業、科研單位、農戶各個主體的重要基地,這對于模式的試驗和孕育、模式的樣板和示范輻射作用的發揮,及農業科技創新和管理體制創新,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以生態農業為特征的生態規劃與建設模式的應用,在持續提高種養業產量的同時,可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的提高;還可減少森林破壞,促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村生活環境,因此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而這就需要從地方尺度上進行通盤考慮。
3.4地區案例——“農—工—旅”生態經濟規劃與建設模式
塢根是一個貧困半山區鎮,其生態規劃與建設以及扶貧開發還需要從地區尺度上進行。充分利用鎮域較強的環境支撐力,及具特色的經濟優勢和社會優勢,通過優化組合,將其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建立“農—工—旅”等各產業緊密結合的生態經濟規劃與建設模式。
首先,堅持大農業的思想,使大農業中的各個行業之間逐步形成物質循環利用和能量多級轉化的立體網絡結構。采用現代化科技,充分發揮農業生態系統“內循環”功能,實現農業生產要素間的最佳結合、物能流的高效轉換及生物產品的多層充分利用。如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立體農業技術、生態農業技術等。
其次,建立起“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將農業與工業有機聯系起來,完善產業鏈。以特色農產品加工為突破口,生產安全、優質的綠色農產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對現有企業進行改造,加大技術投入和創新,增強企業競爭力;大力實施清潔生產,強化企業環境管理,實現工業經濟的科技化、規模化、綠色化;建立農工貿綜合服務中心,以適應生態農業向公司加農戶和訂單農業方向發展的要求,為農工貿一體化創造適宜的軟硬件環境。
再者,以塢根鎮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依托,以生態旅游理論為指導,以“生態教育觀光休閑”為主題,建設七一塘漁業體驗旅游區和蔣山生態農莊觀光區,加快發展生態旅游,使塢根成為溫嶺市生態旅游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七一塘漁業體驗旅游區開發灘涂捉鮮、垂釣、漁家樂等項目;在蔣山生態農莊觀光區可開發農家樂、果林觀光、休閑度假等項目。積極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到生態旅游發展中來,建立生態旅游區與當地社區的聯合共管機制,制定相應的規約,共同解決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地區尺度,無論在技術層面,還是管理層面,其綜合和復雜程度都超過了較小尺度的生態規劃與建設。模式的難點是范圍廣、起點高、投資大,因此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如政府部門政策支持、金融機構資金扶持、科研單位技術支持等等。同時地區模式也較好地發揮了政府政策的導向作用、專家智慧在科技運用上的先進性、政府行政力量在組織方面的廣泛性和統一性、企業運作的效率和效益性,以及社會參與在籌資方面的優越性,較好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各要素的優勢互補,能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互促進,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和綜合效益最大,推動地區的脫貧致富和可持續發展,這也是地區生態規劃與建設的目標。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