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曹妃甸重鹽堿地改良與植被構建科研獲重大進展
記者志遠從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濱海農業研究所獲悉,該所承擔的“曹妃甸新區鹽堿地耐鹽植物篩選及綠化技術集成示范”科研項目中,泥質重鹽堿地綜合改良與植被構建技術研究,取得重大進展。省科技廳專家認為,該項研究達到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
曹妃甸所處的濱海地區泥質重鹽堿地土壤鹽漬化程度高,土體全鹽含量一般在1.5%以上,地下水位淺,土質粘重,通透性差,淋鹽能力差,改良難度大,構建植被的適生植物少,這些因素成為制約濱海經濟開發區生態環境建設的最主要障礙。
目前此類型區綠化普遍采用“隔離層+客土”的工程避鹽措施,雖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也存在嚴重問題。一是不僅成本極高,而且對取土地域的土壤、生態條件造成破壞。二是栽種的一些傳統的耐鹽樹種耐鹽能力較低,景觀效果也難以持久,出現“一年綠、二年黃、三年進灶膛”,甚至出現“春天綠化、夏天黃化、秋天白化”的現象。
通過“曹妃甸新區鹽堿地耐鹽植物篩選及綠化技術集成示范”項目的實施,省農林科學院濱海農業研究所構建了濱海綠化苗木資源庫。在明確濱海泥質重鹽堿地物理、化學特性的基礎上,引進喬木類、灌木類、草花類等耐鹽堿綠化植物資源80個,篩選鑒定出適應濱海生態條件的資源64個。該所深入研究了竹柳、芙蓉葵、剛毛檉柳等8種適宜綠化植物的形態指標和耐鹽生理指標,明確了其適生性;明確了泥質鹽堿地改良的技術關鍵,對綠化喬灌木樹種及地被植物種選擇、暗管排水淋鹽、土壤培肥改良、集雨集墑、覆蓋抑鹽等技術進行了成功集成,形成了鹽堿地原土綠化技術體系;針對濱海泥質重鹽堿地的鹽堿度高、滲透性差、植物定植難度大等技術難題,創建了“梯次推進”的植被構建模式,先栽植耐鹽能力強的先鋒植物,隨著土壤鹽分的下降,栽種耐鹽且景觀效果好的植物,逐步達到綠化設計要求。
據介紹,該項目在土層(0—50cm)全鹽含量1.97%—5.13%(平均3.41%)的濱海泥質海岸帶示范區原土直栽綠化,成活率達90%以上,且較客土置換每平方米節支131.50元。實現了重鹽堿地植被低成本快速構建,示范效果顯著,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推廣前景廣闊。
編輯:gl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