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催生第一個林業科研機構的誕生
20世紀初,在東西方科學技術交融、滲透的時代背景下,我國農林科研機構應運而生。1911年的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在中國建立了共和政府。這場革命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對經濟社會及民眾思想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林業科研機構的建立無疑是重要的催生力量。
在辛亥革命強有力的推動下,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七月初五第六十六號政府公報稱:農林部咨國務院擬在天壇等處分設農林畜牧試驗場。文中記載:本部派人踏勘天壇建林藝試驗場最為相宜。接著于同年八月,民國政府農林部公布在北京天壇設立林藝試驗場(中國林科院的前身),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該場是中國第一個獨立的、全國性的林業試驗研究機構,從而開創了林業科研工作的新階段。
當時農林部總長陳振先令技正唐榮禧籌辦林藝試驗場。據農林部廳司分科暫行規定稱,林藝試驗事項由農林部山林司林政科管理。據史料稱:林藝試驗場于民國二年(1913年)設立農林部林藝試驗場西山造林苗圃(現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地址),該苗圃雖經多次更名,但一直保留至今。抗戰時期,天壇林藝試驗場因駐軍而停辦,而西山造林苗圃則繼續經營。1946年,該苗圃被國民政府農林部中央林業試驗所華北林業試驗場接收改為西山第一事業區,直至新中國成立后參與央林業部林業科學研 究所的籌建工作。
據查,民國三年(1914年)在西山造林苗圃內進行了中國最早的育苗造林試驗,涉及樹種30余種,年育苗最多時達250萬株,造林30多萬株,主要樹種為刺槐。隨后相繼進行了多項試驗。值得一提的是,西山造林苗圃于1928年種植了0.57公頃的白皮松人工林,用3年生實生苗,株行距1.67米×1.67米,現成活立木838株,成為北京栽植最早、樹齡最長的白皮松人工林,這塊人工林成為林業試驗場到中林所又到中國林科院的歷史見證。
1914年農林部公布了林藝試驗場規程,這是中國第一個林業科研機構的法規,對以后的規程制定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對組織機構、人員配置、主要任務等作了明確規定。
林藝試驗場的人員,最多時達101人,其中場長1人,職員6人,工人占80%左右,在當時的技術力量可謂上乘。林地面積最大時有5000余畝,苗圃300畝。經費主要由政府投入,自籌的不足10%,可算基本夠用。
林藝試驗場的科研工作主要是:樹種選擇、播種、育苗、移栽、插條、造林、引種、生長及材積調查、病蟲害及天災防治、森林工藝及制材等。該場把樹種選擇和育苗作為基礎,選樹不準、育苗不好,造林無望,因此當時把選樹和育苗作為重中之重,從而在造林等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
編輯:gloria
相關閱讀
香格里拉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啟動
由于經濟利益驅使,掠奪式的開發利用使得迪慶州植物資源面臨著嚴重的威脅,種質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物種種群衰退,已直接威脅到了物種生存。日益凸顯出香格里拉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的調查、收集和保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詳細】
《北京市森林經營規劃(2016-2050年)》通過評審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組織召開了《北京市森林經營規劃(2016-2050年)》專家評審會。專家評審組由國家林業局造林司、中國林科院、北京市林業勘察設計院、北京林業大學等單位的5位專家組成。【詳細】
國家沙漠公園建設管理需提質增效
11月29日,第五次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對36個沙漠(石漠)公園規劃進行評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參加評審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張守攻參加評審。【詳細】
安徽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條例 元旦施行
森林植物及其產品,包括喬木、灌木、竹類、花卉和其他森林植物,林木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木材、竹材、藥材、果品、盆景和其他林產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