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陸中心城市科學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關于西安發展模式的研究
西安,地處祖國內陸腹地,是新歐亞大陸橋中國段和黃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繼北京、上海之后上升為國家層面建設的第三個國際化大都市。近年來,西安積極搶抓中央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等重大機遇,堅持以開發區帶動為抓手、以塑造城市特色為重點、以主導產業為支撐、以改善民生為目的,著力推動科學發展,實現率先發展,建設人民滿意城市,走出了一條內陸中心城市加快科學發展的新路子,經濟社會實現了新跨越。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241.49億和241.8億元,是2005年的2.47倍和3.3倍,年均增長15.0%和27.1%,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
西安經開區掠影
開發區帶動——助推經濟新跨越
區縣經濟帶動,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許多城市加快發展的一條成功經驗。西安針對區縣經濟相對薄弱、難以支撐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的狀況,借鑒沿海特區開發開放經驗,走出了一條通過做大做強開發區,帶動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的新路子。開發區帶動,已經成為當前西安經濟發展最鮮明的特征。
“五區一港兩基地”構建開發區競相發展格局。舉全市之力支持開發區建設,不僅是西安實施開發區帶動戰略的一句漂亮口號,而且體現在扎扎實實的行動中。在周邊區縣科學合理布局開發區,明確功能定位,實施梯次板塊推進;高位配備開發區領導班子,市級領導擔任“一把手”,強化工作的組織協調;制定開發區條例,賦予市級管理權限,明確法律地位;實施“獨立運營、封閉式管理”,派駐相關機構,形成工作合力;制定支持政策,建立開發區對口幫扶區縣和與區縣共建產業園機制,實現融合互動發展。這些措施,有力地促進了開發區的快速發展。截止目前,享受市級經濟管理權限的開發區有10個,其中國務院和有關部委批準命名的6個,產業涉及高新技術、裝備制造、文化旅游、現代物流、金融商貿、生態環保等多個領域,范圍涉及除藍田外的全市其他12個區縣,形成了南有高新區、曲江新區、航天產業基地,北有經開區、航空產業基地,東有浐灞生態區、國際港務區,西有灃渭新區的“五區一港兩基地”板塊布局,呈現出多輪驅動、錯位發展、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西安高新區是國家確定的六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園區之一,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和上繳稅金居中西部高新區第一位,已進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第一方陣”;西安經開區主要經濟指標連續7年保持40%高速增長,在西部13個國家級開發區中綜合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排名第二,成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曲江新區是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已成為全省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重要支撐和產業基地;國家航空產業基地和航天產業基地,產業集群初具規模,聚集效應日益凸顯;浐灞生態區是國家級生態濕地公園,也是歐亞經濟論壇永久會址和2011年世界園藝博覽會舉辦地;國際港務區是西北地區首個國家級綜合保稅區,正在打造全國最大的國際陸港;灃渭新區是全國內陸型經濟開放開發的戰略高地,正在成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功能區。另外,加快建設的大興新區和紡織城綜合發展區,已經成為推進城市規模化綜合改造的示范區和西北地區唯一的國家級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區。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如何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西安給出這樣的方案
在全市范圍內,力爭用3年時間,充分發掘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完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配套,緩解停車難等突出矛盾,增加城市容量、改善城市環境,初步形成平戰結合、相互連接的城市地下空間體系。【詳細】
西安國家級森林公園——朱雀森林公園
不去神龍架也能看到自然密布的森林【詳細】
西安明年底全面展開海綿城市建設
2016年7月24日晚,一場暴雨降臨西安,小寨等部分城區降水量超過100毫米。當天暴雨造成西安市政管轄范圍39處路段出現短時嚴重積水,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就是在那場大雨過后,西安市制定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間,全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實現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詳細】
南北中軸線變景觀大道 西安鼓勵投資立體綠化
昨日,西安市城市管理局在鐘樓郵局門前召開南北中軸線立體綠化現場會,將采取多種方式,對沿線臨街建筑、橋梁、護欄等實施立體綠化,把南北中軸線打造成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古城特色景觀大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