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地豈能中看不中用?
鏈接
國外城市綠地的發展歷程
1.城市公共綠地的起源
古代城市公共綠地與公眾的現實生活有關。在古希臘、古羅馬城市中,公眾的戶外游憩活動常常利用集市、墓園、軍事營地等城市空間。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各國的不少皇家園林開始定期向公眾開放,如倫敦的皇家花園、巴黎的蒙古花園等。
2.公園運動(1843~1887年)
1843年,英國利物浦市動用稅收建造了公眾可免費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園,標志著第一個城市公園的正式誕生。受英國影響,在美國設計師唐寧、奧姆斯特的竭力倡導下,美國的第一個城市公園——紐約中央公園于1858年在曼哈頓島誕生。19世紀下半葉,歐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園建設的第一次高潮,稱之為“公園運動”。
3.公園體系(1880~1898年)
1880年,美國設計師奧姆斯特等人設計的波士頓公園體系,突破了美國城市方格網格局的限制。這些公園體系以河流、泥灘、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間為定界依據,利用200英尺~1500英尺寬的帶狀綠化,將數個公園連成一體,在波士頓中心地區形成了景觀優美、環境宜人的公園體系。此后,這一思想在美國發展成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一項主要原則。
4.重塑城市(1898~1946年)
1898年,霍華德出版了《明日的城市》,他認為“田園城市”是解決城市社會問題的方法。即城市中心是由公共建筑環抱的中央花園,外圍是寬闊的林蔭大道(內設學校、教堂等),加上放射狀的林間小徑,形成一種城市與鄉村田園相融的健康環境。
芬蘭建筑師沙里寧的“有機疏散”理論認為,城市只能發展到一定限度。老城周圍會生長出獨立的新城,老城會衰落并需要徹底改造。這是一種城區聯合體,城市一改集中布局而變為既分散又聯系的城市有機體。綠帶網絡提供城區間的隔離、交通通道,并為城市提供新鮮空氣。“有機疏散”理論中的城市與自然的有機結合原則,對以后的城市綠化建設具有深遠影響。
5.戰后大發展(1945~197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歐、亞各國在廢墟上開始重建城市家園。一方面,許多城市開始在老城區內大力拓建綠地,另一方面,以英國的《新城法案》為標志,許多國家開始采取措施疏導大城市人口、創建新城。面對空前的發展機遇,城市綠地建設邁入了繼“公園運動”之后的第二次歷史高潮,以“華沙重建計劃”為代表。
6.生物圈意識(1970~2000年)
70年代初,全球興起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高潮。市民開始把城市綠化與環境視為與物價、住宅同等重要。人們提出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建造與人共享的人造生態系統的思想。城市綠地建設進入了生態園林的理論探討與實踐摸索階段。其中,以澳大利亞規劃“自然中的城市”為代表。
7.21世紀發展趨勢
21世紀,城市綠地系統的發展呈現出三大趨勢:要素趨于多元化、結構趨向網絡化、功能趨近生態合理化。21世紀,是人類重整城市與自然的關系、尋求人類與大自然共生的新紀元。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