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造園藝術三大體系
歐洲體系:規整而有序
歐洲體系,在發展演變中較多地吸收了西亞風格,互相借鑒,互相滲透,最后形成自己“規整和有序”的園林藝術特色。
公元前7世紀的意大利龐貝,每家都有庭園,園在居室圍繞的中心,而不在居室一邊,即所謂“廊柱園”,有些家庭后院還有果蔬園。公元前3世紀,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筑園于雅典,是歷史上最早的文人園。公元5世紀,希臘人通過波斯學到了西亞的造園藝術,發展成為宅院內布局規整的柱廊園形式,把歐洲與西亞兩種造園系統聯系起來。
公元6世紀,西班牙的希臘移民把造園藝術帶到那里,西班牙人吸取回教園林傳統,承襲巴格達、大馬士革風格,以后又效法荷蘭、英國、法國造園藝術,又與文藝復興風格結成一體,轉化到巴洛克式。西班牙園林藝術影響墨西哥以及美國。古羅馬繼承了希臘規整的庭院藝術,并使之和西亞游樂型的林園相結合,發展成為大規模的山莊園林。公元2世紀,哈德良大帝在羅馬東郊始建的山莊,廣袤18平方公里,由一系列館閣庭院組成,園庭極盛,號稱“小羅馬”。莊園這一形式成為文藝復興運動之后歐洲規則式園林效法的典范。其最顯著的特點是,花園最重要的位置上一般均聳立著主體建筑,建筑的軸線也同樣是園林景物的軸線;園中的道路、水渠、花草樹木均按照人的意圖有序地布置,顯現出強烈的理性色彩。
歐洲其他幾個重要國家的園林基本上承襲了意大利的風格,但均有自己的特色。
法國在15世紀末由查理八世侵入意大利后,帶回園丁,成功地把文藝復興文化包括造園藝術引入法國,先后在巴黎南郊建楓丹白露宮園、巴黎市內盧森堡宮園。路易十四世于1661年開始在巴黎西南經營凡爾賽宮,到路易十五世王朝才全部告成,歷時百年,面積達1500公頃,成為聞名世界的最大宮園。
英國在公元五世紀以前,作為羅馬帝國屬地,萌芽的園林脫離不了羅馬方式。首見載籍的是十二世紀英國修道院寺園,到十三世紀演變為裝飾性園林,以后才出現貴族私家園林。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園林仍然模仿意大利風格,但其雕像噴泉的華麗、嚴謹的布局,不久就被本土古拙純樸風格所沖淡。十六世紀的漢普敦宮,是意大利的中古情調,十七世紀又增添了文藝復興布置,十八世紀再改成荷蘭風格的綠化。十八世紀中葉以后,中國造園藝術被英國引進,趨向自然風格,由規則過渡到自然風格的園林應運而生,被西方造園界稱作“英華庭園”。之后,這種“英華庭園”通過德國傳到匈牙利、沙俄和瑞典,一直延續到19世紀30年代。
此處還要順便說一下美國園林。從十七世紀初,英國移民來到新大陸,同時也把英國造園風格帶到美洲大陸。美國獨立后逐步發展成為具有本土特色的造園體系:“園景建筑”,造園作為一項職業,在美國影響深遠,并使美國今日“園景建筑”專業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編輯:vivian
相關閱讀
汪怡嘉:特色城鎮的景觀設計與實踐
汪怡嘉女士是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造園景觀系教授,曾任AECOM 中國區景觀設計副總監,致力于園林景觀規劃及設計已有二十年以上。她多元化的項目經驗來自美國、臺灣、香港、中國大陸及其它亞洲不同地區的項目。項目類型包括【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