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設計研究的方法論概述
4 “設計研究”的學術意義
“設計研究”為設計作為一個學科而存在建立了理論基礎,為設計實踐和學術研究提供了新鮮的視點和思考平臺。從這個視點出發審視風景園林設計,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兩點學術意義。
第一,從認識論的角度看,“設計研究” 為風景園林設計領域內博士層面的學術研究開辟了更加趨于回歸設計本身的新的課題范圍。
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學位制度的建立,是我國博士生教育的起點。自此后16年,于1997年北京林業大學授出了第一個風景園林領域的工學博士學位。從風景園林領域第一個博士學位產生到今天,風景園林設計領域內博士論文的選題大部分集中在史論研究方向和類型研究方向,也有一部分定位在規劃方向。長期以來,風景園林教育體系注重歷史和設計技能的教育,無論是博士生的選拔、培養還是考核,都以“設計能力”為重要指標,而對系統梳理風景園林設計自身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缺少投入。這導致相當多的博士生在設計項目面前得心應手但是在 “科研”面前捉襟見肘。事實上,這種現象并不是我國風景園林設計領域特有的問題,在世界范圍內各個設計領域內的學術研究都同樣面臨著類似的困境。隨著“設計研究”的進展,人們認識到這種問題的根源在于設計思維模式與主導學術界的科學思維模式的沖突。為了使博士論文的研究成果更容易符合學術要求,設計領域的研究人員很多都在選題上轉向具備成熟研究方法的史論研究,或者轉向更容易應用科學方法的規劃領域的研究。從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設計領域學術研究的發展態勢看,人們正在進行非常積極而艱苦的努力試圖扭轉這種局面,尋找和建立設計學自身的研究方法論,使博士層面的研究更多地回歸設計本身。這種趨勢無疑值得我國風景園林設計領域的重視和借鑒。
第二,從方法論的角度看,“設計研究”為設計領域內的課題研究提供了與設計能力和設計思維相關聯的新工具手段和媒介。“設計研究”主張將設計作為認知和知識創造的行為來理解,設計本身不僅解決特定設計需求也成為研究的工具手段和媒介。如果學術研究的設計學范式得到認可,那么不論是設計領域內的歷史研究,還是諸如“可持續性”或者“后工業美學”這樣的現實社會背景下的特定課題研究都增加了一種具有設計專業特色的研究途徑。
“設計研究”,尤其是“通過設計的研究”正在探討和實驗的基于設計專長和設計思維的研究范式并非全新的“發明創造”,而是對設計行為和設計思維自身固有的內在特點重新發現和系統化梳理的過程。在設計的過程中創新,通過設計中的創新探索新知,基于新的知識發展設計理論,通過設計理論積累和傳承知識的認知模式古今中外皆有之,或者說它本身就是設計的內在特征。抱著這樣的認識重新審視歷史上存在的設計理論,比如西方歷史上建筑設計理論《建筑十書》以及我國歷史上的園林設計著作《園冶》,就會發現他們都是現在所探討的設計學范式研究方法論的成果。因此,這些著作就不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可以在更加宏觀的知識體系中加以定位的設計知識。
為研究課題提供設計師式研究的途徑,即基于設計實踐確定設計問題,進而發現研究課題,在進行設計項目的過程中同時對設計問題、研究課題和設計過程本身進行反應(Reflection)、探討研究課題的結論,最終形成超越設計項目本身的具有普適性的設計知識,則反應了“設計研究”在方法論方面的貢獻。這種研究范式可以在廣泛的設計領域中,針對各種不同的設計問題加以運用,因此也適用于風景園林設計領域。這主要涉及“通過設計的研究”在風景園林設計領域的探討和實驗。如果相關的方法論實驗在不遠的將來形成一定的成果并得到學術界的認可,那么這種依賴設計能力和設計思維,將設計實踐與學術研究緊密結合的研究途徑是值得期待的。
5 總結
20世紀60年代,當社會發展進入工業化時代的后期,“設計研究”為了探討手工業形式主導的設計方法是否能適應社會需要而興起。今天,當西方社會普遍步入后工業時代,科學知識結構和知識生產模式發生變化、科學范式得到反思,“設計研究”又一次成為學術熱門話題。與“可持續性設計”、“景觀都市主義”、“棕地再利用”這些專業領域內的熱門話題一樣,“設計研究”出現在我國社會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后工業化似乎指日可待,急需向已經實現后工業化進程的西方社會借鑒先進經驗的時代背景下。然而與其他熱點話題不同的是,“設計研究”關注的并不是如何通過風景園林專業的專長,或者通過本專業綜合其他專業的專長解決特定時代背景下外在的客觀問題;而是深入認識論和方法論層面,對設計專業自身發展的內省式思考。既是目前學科發展的前沿,也可能會成為一個永恒存在的思辨。
雖然“設計研究”提倡的設計學范式方法論建立在對科學范式方法論的反思基礎上,但是其最終的目的卻是為了將“設計”發展成為一門科學學科。正像施耐德教授所認為,學科的出現并不是天生成就的,而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漸漸積累和發展而成的,今天的設計恰似曾經的醫學,正是從行醫救命的傳統職業逐漸發展成具備完備理論和實踐體系,并且可以不斷為人類知識領域創造新知的科學學科。[5]
介紹“設計研究”的意義不僅是介紹一種學術研究的最新動態,而是推薦一種更有效地積累和創造風景園林設計知識的方法論層面的框架體系。我們很難預計設計學范式研究方法論對風景園林設計未來發展的影響,但至少可以通過它以一種新的視角和知識結構來理解和研究中國傳統園林設計已經留給我們的知識。因此“設計研究”對風景園林專業領域的意義還是應該得到認可的。
注釋:
①原文為“Design Research … is systematic enquiry whose goal is knowledge of, or in, the embodiment of configuration, composition, structure, purpose, value and meaning in man-made things and systems”,請見Archer B. A View of the Nature of Design Research[M]//. Jacques R, Powell J (eds). Design: Science:Mehod. Guildford: Westbury House.1981.
②原文為“Design research is a systematic search for and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related to general human ecology considered from a ‘desginerly way of thinking’ (i.e. project-oriented) perspective.”
摘錄自阿蘭-費德里(Alain Findeli)于2008年10月24日至26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的“問題與假設”研討會(Questions & Hypotheses)上的主旨報告。
③1960年代郭本斯(Gui Bonsiepe)借鑒符號學和修辭學的術語和分類,為設計師開發了一套應用語言和圖像進行交流的表達體系,從而使設計師的傳統業務習慣有了科學依據。
作者簡介:
郭湧/1983年生/男/山東人/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博士生/柏林工業大學訪問學者/本刊特約編輯/“風景園林新青年”網站核心主編(北京 100084)
編輯:jade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