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少華:從三峽“搶”回來的園林產業
少華今年40歲,軍人,11年前,下崗失業后他開起點軍最早的農家樂,就在他農家樂生意做的風生水起,年收入達到10萬余元時,一起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三峽許多植物正面臨被淹沒絕跡的狀態,于是他不顧家人反對,毅然關閉農家樂,花五六萬雇人前往三峽庫區,搶在三峽大壩蓄水前,將許多三峽特有的珍稀植物搶挖回來,例如中華蚊母、紅花木蓮,并予以培育。幾年間,從最初的不懂技術致使植物全部枯死到最終擁有7個園林花卉培訓基地,一家正規運轉的園林公司,他從一株小小的植物中,找到了園林工藝的大商機。
“給別人做事,不如給自己打工”
1971年,姜少華出生于點軍牛扎坪村,濃郁的鄉土文化讓他迷上形態各異的花卉苗木,求學過程中,他選擇了華農的園林專業。1990年畢業后他返回所在家鄉,在村里工作了一段時間,后選擇外出打工。
“從村里出來后,我到了一家旅游公司,做技術、做保衛。”姜少華回憶,1995年進入宜昌的一家旅游公司是他自己選擇的第二份工作,因之前有過一次不是太理想的工作,所以對于自己所選擇的第二份工作非常的珍惜,覺得應該做出點成績出來,但事實發展并不如他所想。
“2000年,我再次下崗了,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姜少華說,他在這家旅游公司很努力的工作了近5年的時間,一度認為自己能為公司的發展做出點什么,但是后來因為多方面的原因,該公司經營等方面出現問題,他再次下崗,回到家中。
“給別人做事,不如給自己打工,起碼能決定自己的將來。”回到家中,姜少華一度不再找工作,面對家人焦急的詢問,姜少華在思考后,做出了就在家中開農家樂的想法,因當時點軍并沒有人從事這一行,周圍也沒有可以借鑒的摹本,但考慮到用自己的房子,自己做廚師與服務員,風險相對比較小,大不了就是少賺點,這一次姜少華的想法立即得到家人支持,他便在牛扎坪半山腰上開起了點軍第一家農家樂。
“每一桌自定6葷4素一火鍋,定價100元錢”,姜少華在開業時便做好了自己的定位,后來的事實證明,因菜品豐富、價格不高,吸引了不少的回頭客,生意一度異常火爆。
“山上這么好的資源不發掘太浪費”
“如果不是客人的一句話,我可能還在從事著農家樂的經營。”姜少華稱,一次偶然的機會,客人的一句話讓他萌生了做園林的想法,該想法也喚起了他內心深處最初對園林的喜愛。
姜少華說,2001年時,宜昌一家房地產公司的老總到他經營的農家樂吃飯,吃飯的空閑時間,該老總突然找到他,詢問餐館周圍的綠色苗木是不是他的,能否幫忙挖幾株栽種在其開發的小區內,并承諾支付一定的費用。
“我從沒想過平時四處可見的苗木居然能夠賣錢。”姜告訴記者,在客人提出需要苗木的要求后,他事后給對方送去了幾株,對方了給了他幾千元錢,那是他第一次覺得做園藝更加的有成就感。
“正是這種成就感,讓我有了發展園藝的想法。”姜稱,從這時起,他便考慮從事自己大學時代所學的專業,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時另外一個偶然的事件,將他這一想法變為事實。
“多好的植物,就這樣滅絕太可惜”
“2002年,我和朋友去三峽游玩,看到許多人在挖中華蚊母,也是這次游玩,堅定了我做園林的想法。”姜少華告訴記者,他那次游玩中,見到許多三峽當地的農民在江邊挖中華蚊母,細問后得知,這些植物隨著三峽蓄水,將被淹沒面臨著滅絕,姜少華說,從三峽返回后,他便特意到宜昌的花鳥市場進行了考察,發現那些在三峽庫區隨處可見,但是即將隨著三峽大壩的蓄水,不少三峽特有的植物即將被淹沒,面臨滅絕,而這些處于瀕危狀態的植物,有著很大的市場。
“有市場,加之最初保護這些植物、將其繁育的想法,促使我關閉了農家樂。”姜少華稱,發現三峽瀕危植物的市場后,他有著賺錢的想法,但更多的是能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將這些植物進行繁育,并進入到千家萬戶中,于是他毅然決定關閉當時經營正處于火爆中的農家樂。他這一想法立即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對,因當時農家樂的經營已經步入正軌,客源也穩定下來,一年下來能賺10余萬。
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姜少華自己偷偷的開始做準備,他先買來書籍,學習了解三峽到底有哪些植物處于瀕危境地,待掌握后,便雇人、租船,沿著庫區,搶在這些植物被淹
沒前開始尋找,姜稱,事后家人見其執意從事此事,便只好默認,關閉了農家樂。
“幾千株苗子全死了,投入的錢血本無歸”
“挖出的植物沒有花錢,但是雇人、租船等花了五六萬,那一年恰遇干旱,幾乎全部枯死了。”姜少華回憶,2002年他充滿信心繁育三峽瀕危植物,但是技術、天氣給他當頭一棒,也是這一棒及時的打醒了他,讓他開始四處學習。
姜少華說,在將中華蚊母等植物從三峽庫區挖掘回來前,他已經認真的學習了各種植物的品性及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但是實際操作中,他發現許多東西都是紙上談兵,培育中還要受許多技術因素的影響,“比如中華蚊母,當時從庫區搶回來幾萬株,但是當年枯死了許多,而在那一批苗木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同時栽種了1200棵樟樹,死的只剩下4棵。”姜告訴記者,在苗木枯死后,他一度認為是那年的天氣干旱所造成的,但因為這一跟頭栽的比較重,他便放慢了自己的腳步,開始到長陽等地尋找園林專家學藝,也是在學習中他終于知道,那年苗子的枯死天氣有一定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還是技術沒有跟上,比如在栽種時,當地的土質過于堅硬,栽種前應該將每一塊泥土全部鏟松,然后才能栽種。
“今年我培育了1000多萬株中華蚊母,當初這一瀕危的植物現在也很常見了。”姜少華笑著說,最初的一跟頭是好事,讓他知道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憑借一股蠻勁和興趣,更為關鍵的是要“懂”,這懂就包含很多,要懂自己栽種植物的品性,懂它生長的需求等。
“我打算成立宜昌最大的瀕危植物園”
采訪中,記者在姜少華家中見到了許多展牌,“這是即將為車溪風景區改造所做的園林效果圖。”姜介紹,他已經成功地為城區多個小區做完了相應的園林綠化工作,反映都還不錯,現在仍有不少小區工地的園林工作正在進行中,接觸到園林工程也是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的事情,但離不開他對每次機會的爭取把握。
姜少華說,隨著自己苗圃基地的逐漸發展,2005年的時候他在點軍橋邊成立了一培育基地,一次偶然的機會,宜昌一新開發的小區的負責人在他這里相中了幾棵大樹,但對方在栽種過程中出現了技術問題,致使樹木生長出現問題,于是他便免費為對方解決了這一技術問題,并幫對方將小區內已出現問題的樹木進行了救治,也是這次額外的服務,讓所在小區工程的建設方看到他的技術優勢,對方主動將陸續開發的幾個小區內的園林綠化承包給他。“每一個機會都要好好把握,付出總是有回報的。”姜笑稱。
“現在我已經有了7個苗圃基地,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公司運轉也步入正規,做到自產自銷,不愁苗木的銷路。”姜笑道,記者了解到,如今的姜真正的成了決定自己未來的“老板”,通過努力,2010年他在原有自己成立的園林合作社的基礎上創立了屬于自己的公司南山園林有限公司,“這也是為了更好的發展自己培育的苗木”。
記者從點軍區農業局了解到,僅2010年,姜少華的公司便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其中為所在地農民每戶增收2萬余元。談及未來的發展,姜少華預計籌資1億元建設宜昌市最大的花卉苗木生產倉儲中心,力爭在“十二五”期末成為點軍區建設現代都市農業區的增長點。除此外,他準備在此期間幫助其所在的地區2000戶農民脫貧致富,并拓展更多的花卉培訓基地。“以前是花錢組織農民出去參觀學習,今后我打算自己成立宜昌最大的瀕危植物園,讓別人到我這里來參觀學習。”
編輯:j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