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重點實驗室舉行植物科學進展學術報告會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在武漢植物園舉行了2011年第二場植物科學進展學術報告會。挪威農業與環境研究所劉繼紅博士和美國Clemson大學羅宏教授應邀分別作了題為Plastid biotechnology for crop production: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和Tackling environmental stress: the role of small RNAs in plant response to drought and salinity in perennials的學術報告。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何光源和楊廣笑、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孫東發、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黃青陽、加拿大Bioriginal Food & Science Corp吳國海博士、加拿大Saint Mary’s University教授孫根樓及武漢植物園相關學科組師生參加了報告會,報告會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彭俊華研究員主持。
葉綠體轉基因具有外源基因高效表達、基因的原核表達方式、無位置效應和基因沉默現象、遵循母性遺傳機制等環境生態安全性好、基因表達產物對植株生長影響小等優點,從而呈現出誘人的發展前景。劉繼紅結合自己的研究,講述了葉綠體轉基因植物作為生物反應器生產藥用蛋白或抗體以及抗逆基因工程的研究實例,并和在座的專家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miRNA 是一類來自真核生物自身基因組的非編碼小RNA,長度一般為20~24nt(表征核苷酸數的單位),與靶基因mRNA結合后起調控作用,在植物生長發育和逆境脅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成為目前植物遺傳改良研究的熱點和焦點。羅宏以草坪草和miR319為研究對象,講述了野生型及超表達的轉基因草坪草在抗旱和耐鹽兩種逆境條件下生長表現的差異,并結合miR319、該miRNA調控的目標基因(TCP genes)以及其它抗逆基因的表達量來揭示miR319調控植物的生長發育和耐逆境脅迫的機理,該報告對于植物的基因工程改良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
劉繼紅,挪威農業和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高級科學家,研究方向為植物生物技術,食品遺傳工程和分子農業。近年來,在Theor Appl Genet,Plant Mol Biol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40余篇。
羅宏,美國Clemson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轉基因植物和基因組學。近年來,在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和BMC Genomics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多篇。
編輯:gloria
相關閱讀
中科院:北半球高緯度地春季碳匯溫度響應機制
日前,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樸世龍及其合作團隊利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大氣CO2濃度觀測數據、遙感數據、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碳循環模型,并結合大氣傳輸模型,系統分析了過去30多年來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生態系統春季碳匯對溫度響應的動態變化及其機制。【詳細】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開展極危植物水松研究
日前,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極度瀕危植物水松綜合保護項目獲得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資助立項。該項目由華南植物園研究員王瑞江負責,將聯合越南與老撾共同保護該物種。【詳細】
劉延東考察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近日在云南調研時強調,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堅持教育優先,加強健康保障,解決好各族群眾最關心的上學就業看病等民生問題,促進民族邊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富民、興邊【詳細】
劉延東考察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近日在云南調研時強調,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堅持教育優先,加強健康保障,解決好各族群眾最關心的上學就業看病等民生問題,促進民族邊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富民、興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