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我國綠化發展方向質與量并重
“森林蓄積量”列入“十二五”規劃綱要新增約束性指標行列,相比“十一五”,這一變化究竟意味著什么?又有什么樣的現實意義?
森林蓄積量——在“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中,這一新增加的約束性指標引起廣泛注意。
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認為,在“十一五”規劃綱要約束性指標“森林覆蓋率”的基礎上,新增“森林蓄積量”,這對于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障木材安全具有深遠意義。
質與量并重:關注森林健康
“由只注重數量到質量與數量并重,這是從森林資源管理走向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革!”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印紅在接受中國綠色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印紅委員認為,“十二五”規劃綱要里新增加的森林蓄積量這個指標,是更加注重森林質量的表現,這預示著林業建設將必須更注重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發揮,更注重森林健康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林業廳原廳長耿懷英表示,增加森林蓄積量這個約束性指標,更有利于提升生態效益。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原北京園林局副局長劉秀晨說:“在綱要草案設置的約束性指標中,直接與林業相關的就占了兩個,這凸顯了我國在‘十二五’時期轉變發展方式、改善生態環境的重大決心。”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瀘州市委書記朱以莊說:“過去我們看重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指標,對于資源消耗、經濟增長質量等不太在意。制定約束性指標,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著積極的意義。”
“新增這一指標,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拓展發展空間的戰略選擇。”印紅委員說,應對氣候變化最根本的是要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而森林具有固碳功能,通過森林固碳可以實現間接減排。這種間接減排措施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大。
“新增這一指標,也是有效解決我國木材供需矛盾的現實要求。”印紅委員表示,我國經濟發展對木材需求的剛性增長,以及受進口木材受到國際諸多限制因素的影響,我國木材等林產品供給能力嚴重不足。這就需要在增加森林面積的同時,增加森林蓄積量,提高森林質量。
實現新的目標:需邁三道坎
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3月6日表示,我國的發展目標劃分為兩類:一類是預期性的,一類是約束性的,相比預期性,約束性指標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是必須完成的指標。
但是,作為重要約束性指標,今后5年森林覆蓋率將從20.36%提高到21.66%,森林蓄積量將從137億立方米提高到143億立方米,業內人士認為:完成這項林業約束性指標存在3個方面的困難。
一方面,森林資源質量、造林種苗質量亟待改進提高。印紅委員說,我國現有林中,中幼齡林比例依然較大。喬木林每公頃蓄積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珍貴闊葉樹種的優質壯苗、大規格苗木供不應求,難以滿足造林需要。一些地區追求近期經濟效益,過多使用杉木、馬尾松等速生樹種造林,林分單一。
另一方面,林地保護管理壓力和營造林難度越來越大。有林地轉為非林地的面積依然很大,征占用林地有所增加,局部地區亂墾濫占林地問題嚴重。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林業局副局長李育材說,全國現有宜林地中,質量好的只有13%,差的有52%,且60%以上的宜林地分布在內蒙古和陜甘寧等干旱、半干旱地區,立地條件差、造林成本高、成果鞏固難。同時,我國森林資源中以中幼齡林為主,全國現有7億多畝中幼林需繼續撫育經營,近4億畝低產低效林急需進行改造。
另外,造林營林的投入和實際需求還有相當差距。李育材委員說,目前,國家對森林撫育、低產低效林改造的投入有限,難以滿足開展全面森林撫育經營、提高森林質量和生態效益的需要。今后,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每提高一個百分點,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據業內人士測算,實現森林蓄積量的目標,“十二五”期間,全國每年至少要完成中幼齡林撫育8100萬畝、低效林改造2500萬畝。
轉變發展方式:經營決定質量
“管理者的理念要從資源管理走向森林生態系統管理,要轉變研究森林生態系統的管理方法,在制度設計、政策改良、惠民政策上探索科學配套的管理方式。”印紅委員說。
印紅委員認為,提高森林質量要求加強森林經營,國家應加大森林經營投入,編制全國森林經營規劃,啟動全國森林經營工程,加強中幼林撫育和低產林改造;積極借鑒國際上森林經營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營,研究制訂森林經營配套政策,出臺森林經營技術規程,規范森林經營行為。
“據粗略估計,全國森林如果全面開展間伐撫育每年需要300億元左右,而現在我國每年用于森林間伐的投入不超過220億元,不到實際需要的1/15,缺口太大了!”劉秀晨委員說。
劉秀晨建議,間伐是森林撫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國家要把森林撫育工作提到更重要的日程上來,要立項和投入資金,要有技術規劃,要有相應的領導和協調機構安排實施。
李育材委員建議,國家應加大對森林經營的投入力度,在中央財政森林撫育補貼試點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內容和規模,提高補貼標準,全面建立森林撫育經營補貼制度。同時,應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特色經濟林、林木良種和林業機具補貼政策。
印紅委員認為,除了國家投入,也要調動起社會資本和老百姓參與營林造林的熱情。
一些代表委員和專家建議,要加強科技支撐,注重培養森林經營方面的人才。要繼續實行森林的保護政策,尤其是天然林保護政策,以及加強林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還要加強森林生物資源開發,開展多種經營,發展林下經濟,加強對森林資源的科學利用。
編輯:sea
相關閱讀
城市綠化為什么不用韭菜?
近年來國家對環境的保護力度越來越大,大面積的植樹造林,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環境的改善有很大幫助。特別是城市的綠化建設,綠化面積不斷擴大。各個城市的發展節奏非常快,到處都是高樓大廈,鋼筋混凝土結構。城市的街道上【詳細】
大葉油草——低調的城市綠化“新寵”
大葉油草,這種海南本地人很常見,卻叫不出名字的小草,正在成為省會海口城市綠化的新寵,不得不說這是本土物種頑強生命力的表現——它們耐寒、耐踩,關鍵是還省水,當然,它們也很好看。【詳細】
成都:《城市道路綠化建設導則(試行)》出爐
“成都增綠十條”明確,要實施城市道路增綠,繼續大力推進中心城區道路綠化增量提質工程,通過增加喬木數量、科學配置喬灌草,不斷提升綠化總量,彰顯成都道路景觀品質。【詳細】
全域增綠 成都構建五級城市綠化體系
成都市將按照“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理念,構建生態區、綠道、公園、小游園、微綠地五級城市綠化體系。圖為鳥瞰望江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