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鏞:只為“人居”謀[多圖]
踐履篤實攀高峰
錢學森給他寫信說:“我近年來一直在想一個問題:能不能把中國的山水詩詞、中國古典園林和中國的山水畫融合在一起,創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離開自然又返回自然”
為了能實現困境中的突圍,吳良鏞在理論與實踐上雙向“開弓”。
他積極參與北京、北海、三亞、張家港、深圳、無錫、蘇州等城市的規劃設計,主持了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和中央美術學院校園的設計……北京菊兒胡同改造項目更是達到了他規劃生涯的巔峰。
菊兒胡同,一個詩意的名字。但在1989年前,這里的環境與詩意無關:以41號院為例,建筑密度83%,許多家庭無日照,近80人居住的院落只有一個水龍頭,一個下水道,廁所在院外100米處。
吳良鏞受邀來操刀“動手術”。面對這個典型的“危積漏”(危房、積水、漏雨)地區,他和學生出了上百張施工圖。
經過長時間的摸索,“有機更新”的原則得以確立。在他看來,城市永遠處于新陳代謝之中,基本原則應該是保留相對完好者,逐步剔除其破爛不適宜者。但是新的建設要自覺地順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替舊。
由于理念到位,行動有力,菊兒胡同改造迅即成為學術界的熱點。
當時媒體關于菊兒胡同危房改造的報道,引發了錢學森的思考。1990年7月31日,他致信吳良鏞,提出設想:“我近年來一直在想一個問題:能不能把中國的山水詩詞、中國古典園林和中國的山水畫融合在一起,創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離開自然又返回自然。”
國際建筑界也投來贊許的目光:1992年亞洲建筑師協會頒發“優秀設計金質獎章”,1993年聯合國授予“世界人居獎”……
吳良鏞在規劃設計上不遺余力,在理論構建上也是筆耕不輟。
1987年,他正式提出“廣義建筑學”的概念,并在1989年9月出版的同名專著里,將建筑從單純的“房子”概念走向“聚落”的概念。
1993年,他領銜公開提出“人居環境學”的設想。
1999年,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建筑師大會上,他負責起草了《北京憲章》,引導建筑師全方位地認識人居環境的方法論,而不是局限在狹隘的技術?美學范圍內;植根于地方文化與社會、直至覆蓋心理范疇的多層次的技術體系;將美術、手工藝以及工業設計與建筑師的工作結合起來……
時任國際建協主席的斯戈泰斯稱贊這是一部“學術貢獻意義永存”的文獻。英國建筑評論家保羅?海厄特認為吳良鏞以一種樂觀和利他主義的姿態,提出了引導未來發展的“路線圖”。
進入新世紀,他發表了著述《人居環境科學導論》,提出以建筑、園林、城市規劃為核心學科,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從社會、經濟、工程技術等角度,較為全面、系統、綜合地加以研究,集中體現了整體、統籌的思想。
“要看到人居環境科學是非常有發展前途的學科,看到它將向大科學、大人文、大藝術邁進的大趨勢。”他這樣告誡同道。
他敏銳地指出了學科的發展方向:要關注民生;要珍惜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要發揚生態文明,推進人居環境的綠色革命;要統籌城鄉發展,完善中國城鎮化進程,發展縣域經濟;要培養科學領軍人才,而不是培養什么層級的行政職務,發展集體教學;要提倡“美好環境與和諧社會共同締造”……
“吳先生通過總結歷史的經驗和中國的實踐提出的人居環境科學,從傳統建筑學擴展到廣義建筑學,再到人居環境科學符合科學發展規律。如今我們的規劃設計工作已經相互交叉、融會貫通、相互集成、多學科已經聯系起來。實踐證明,這樣的融貫、集成避免了許多決策的失誤,所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不可估量。”兩院院士、原建設部副部長周干峙如是說。
相關閱讀
遼寧沈陽:世界最大泵道公園開園
沈陽國際泵道公園總投資約1億元,總占地面積4.58萬平方米,其中核心泵道場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共設置平地練習區、入門波浪道、小型初級道、大型初級道、標準泵道、騰躍道、自由式場地、碗池共9個賽道【詳細】
京城最大綠肺溫榆河公園18條道路“瘦身曲化”
在京城最大“綠肺”——溫榆河公園,18條市政道路眼下正開展設計建設。近日,由北京城市規劃院、園林古建院、市水利設計院、弘都院、林業大學等專業團隊組建的規劃技術工作營,已經完成了【詳細】
《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施行
《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今年5月1日起施行。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制定實施的有關情況,提出將扎實推進濕地保護和修復,全力推進國際濕地城市創建【詳細】
同濟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女生留學歸來后當廚師
有人問小迪,985畢業做廚師不會感覺虧了嗎?小迪說“標簽也許可以帶給人暫時的光環,但它不該定義你。”小迪說她喜歡做料理,因為看到吃了自己做的食物感到幸福的食客會覺得很幸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