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北京”大家談 綠化也要講究低碳
眾所周知,利用植被可以減塵。讓各種樹木在城市中大量生長,有利于凈化城市空氣。但在城市綠化中存在一些誤區,操作中一些細節做得不到位,導致“高耗水耗能”綠化,效果大打折扣。
現在城市綠化中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忽略保留城市的天然植被地。城市的天然植被地帶本身就有凈化空氣、吸收雨水、保護生態的功能。粗壯的植物根系與生態良好的疏松土壤有利于吸收雨水,補充地下水。而目前大量綠地的天然植被被鏟掉,換上草皮,其實對環境會產生不利影響。因為草皮的根系細而短,沒有輸送雨水入地的功能,而且依賴人工澆灌才能成活。這種做法不僅提高了綠化開支和綠地養護的能耗,而且,過度剪草會增加空氣污染。
北京是嚴重缺水城市,實施綠化時要特別注意節水降耗。常常見到園林工人在陽光下噴灌,這樣做將會使一半以上的水被蒸發掉;若將噴灌調整在晚上,可將噴灌的時間縮短一半。北京社區綠地的漫灌很浪費水資源,如果用鋪設的滴灌系統,鋪完管道后在上面覆蓋園林有機質,便會有效減少水蒸發。再比如,筆者在倫敦看到,綠地表土基本實現覆蓋5-10厘米厚的木屑,這不僅能防止裸露土地揚塵,也阻止雜草生長。
現在許多社區綠地存在荒蕪現象。其實如果鼓勵居民自己管理社區綠地,比如用自家廢水澆灌花園,就可減少綠化開支,而且居民對綠化的滿意度也會提高。
我還發現,北京的社區綠地經常建得高于路面,在澆灌、雨水沖刷或刮風時,塵土易被帶到地面,造成地面灰塵大的問題。如果讓路牙與地面平砌,使綠地低于道路,地面灰塵能隨風、雨、雪自然進入綠地,被土壤吸收,地面就自凈了。
可見,綠化對于“綠色北京”意義重大,但實施方法一定要講究“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