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園立體綠化:如何讓植被“爬上墻”?
綠色、環保、低碳,是世博會上幾乎所有建筑物的主打特征。如日本館“會呼吸”的膜結構、許多展館采用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等。
也有的展館,干脆把“綠色”二字“寫”在建筑上。這些爬上墻的植被,在昭示著一個方向:在地面綠化已近飽和的城市里,讓綠色“立體化”將成為唯一值得推動和提倡的辦法。
“生態屋頂”對抗熱島效應
作為一個“海平面下7米”的城市,鹿特丹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在與這個自然力抗爭。
除了在雨天里可以變身為“蓄水池”的下沉式廣場,在鹿特丹案例的展區里,就是滿眼的綠色。講解員告訴記者,綠化,在鹿特丹有著特殊的意義。
那些屋頂、堤壩上的綠色植物,可以讓瓢潑大雨不至于直接傾瀉到屋頂、路面或者堤壩上,在暴雨時還可以儲存雨水。
一句話,它們可以讓鹿特丹不至于被頻繁的雨水壓到“海平面下7米”更低的位置。
“生態屋頂”提供了一個雨水排放的緩沖區,不但可以延長屋頂的使用壽命,還可以減少下水排放系統的壓力。此外,它還能加強鹿特丹市的綠色質量。
據說,政府可是為這些屋頂投入了不少錢。講解員說,鹿特丹市正在大力鼓勵和推動安裝生態屋頂,政府以提供補貼的方式來吸引更多業主安裝,并為許多市政建筑提供生態屋頂。
由于“生態屋頂”更能夠減少屋頂建筑材料帶來的輻射熱,減弱城市的熱島效應,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把它作為一種法令來強制執行。比如,東京市政廳就在去年下令,要求屋頂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的房屋必須種植不少于其屋頂面積20%的綠色屋頂植物。
“垂直綠化”讓植被爬上墻
法國館的外觀十分樸素:一座三層式的四方體建筑,外層是鋼制細網結構,并由混凝土素裹“肌膚”。不過,如果你進入展館內部,或者干脆用一架飛機進行航拍的話,會發現在它獨有的內庭中,花園植被覆蓋在屋頂及展館內壁,那是一個“21世紀版本的法式垂直花園”。
參與法國館設計的TER工作室成員說,這個垂直花園遠非只是給整座建筑增添一些綠色,“它已被納入建筑的核心部分”。
這無疑是浪漫的法國人想出的一個既漂亮又簡約的辦法???很多大中型城市污染嚴重,綠化用地又極其有限。由于沒有土地成本,建筑頂端無疑成為城市中心區最廉價的綠化方式。
就連世博會主辦方的技術人員,在為“世界最大”的主題館做垂直綠化墻體時,也向經驗豐富的法國取經。而且,鑒于上海特殊的氣候環境,比如黃梅天、酷暑、臺風和寒冬,加之主題館的墻面積偏大,技術人員在四處“取經”后,摸索出一套“中國方案”。
現在,這個“生態綠墻”的壽命預計可達3至5年,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4噸,館內溫度比常規玻璃幕墻內溫度低5攝氏度。
顯然,在地面綠化已近飽和的城市里,讓綠色“立體化”成為唯一值得推動和提倡的辦法。
英國人“造綠”成癮
英國館的主體建筑本身就像一顆植物,而它無處不在的綠色,更是打破了“城市”的概念。在英國人看來,無論用何種方法,造綠的目的,是讓人親近大自然。
早在世博會開園前,英國館的“蒲公英”已備受關注。不過,“蒲公英”只是英國館的一部分。6000平方米的展示場地,還有很大一部分被一個足球場大小的露天草坪占據了。
一直以來,英國館成為人們肯花三四個小時排隊的展館之一,不無道理。不但因為“種子圣殿”給人帶來的哲學思考,更因為參觀者一旦進入展館,就可以在那片可以隨便打滾的草坪上,想呆多久,就呆多久。
展館外側的墻壁,描述著展館的“功效”???草坪不規則的起伏褶皺和微微翹起的四角,恰似“一張拆開的包裝紙”,而“種子圣殿”仿佛一顆大大的糖果包裹其中,寓意它是英國贈與中國的禮物。
在這張打開的“包裝紙”上,無論踩上去還是躺著,都十分舒適柔軟。很多游客樂意在這里享受一下回歸自然的休閑時光。
不僅如此,“包裝紙”邊緣凌空的部分被巧妙地設計成了走廊的頂棚,上面懸吊了許多植物,甚至還有一些“未來植物”是正處于研發過程中的。參觀者在這種半開放式的空間里,既能充分親近自然,又不至于受上海時而陽光明媚、時而淅瀝瀝小雨的打擾,盡情地漫步。
據介紹,英國是最早提出建設“花園城市”的國家。“當大量英國人開始從鄉村移居到城市時,他們依然渴望親近自然,所以現在英國非常重視將鄉村文化引入城市。
講解員告訴記者,讓人難以想象的是,作為國際性的大都市,倫敦的綠化面積超過了40%,是全球同規模城市中綠化比率最高的。
編輯:j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