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世博綠色建筑是怎樣煉成的
世博中心效果圖
世博中心:充滿智慧的綠色建筑
世博中心是上海世博會最重要的場館之一,世博中心設計總負責人傅海聰說:“在世博中心的設計中,‘綠色、節能、環保’是綠色建筑設計的宗旨。我們通過樸素而有效的技術手段,對能源、水消耗、室內空氣質量和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等多方面進行控制,使世博中心成為一座充滿智慧的綠色建筑。”
挑戰:節水
應對:雨水收集系統
屋面的雨水將被收集起來用于道路沖洗和綠化灌溉,并通過綠地和滲水材料鋪裝的路面、廣場、停車場等進行雨水蓄滲回灌,盡可能充分利用水資源。
挑戰:節能
應對:自然采光、遮陽系統、低溫送風系統、冰蓄冷系統等
自然采光是最經濟有效的節能方式,合理的設計使大部分功能空間獲得了良好的自然采光。建筑外墻設有遮陽系統,在炎熱的夏日,可以阻擋一部分直射的陽光,減少過多熱量進入室內,既減少能耗,又創造了舒適的室內環境。此外,低溫送風系統、冰蓄冷系統等設計,降低了空調的運行能量,保證了室內空氣質量,也達到了節能目的。
挑戰:環保
應對:污染小的建筑材料、先進的幕墻系統
世博中心采用全鋼結構,施工速度快、能耗小,施工作業對周邊的污染小。建筑材料也相當講究,選擇使用新型環保的節能材料。建筑外墻采用玻璃結合鋁板、陶板、石材等形式不同的組合幕墻,呼吸式玻璃幕墻系統(又稱雙層幕墻或熱通道幕墻)和低輻射中空玻璃等新一代產品的運用,滿足了人們在室內對充足陽光和清新空氣的追求。
![]() |
世博演藝中心效果圖
世博演藝中心:永不落幕的城市舞臺
總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24小時持續運營、360°多功能場館、每年250場演出、音樂俱樂部、電影俱樂部、文化娛樂集聚區,2010年的世博演藝中心無疑將成為上海全新的時尚文化地標。
挑戰:有限空間的可持續利用
應對:多功能、可變幻場館
世博演藝中心主場館在功能上達到了變換自如的境界。通過舞臺的靈活設置、可伸縮可升降活動座椅的設計,配合相應的場館技術手段,實現場地功能的轉換。
而設置于屋頂桁架內的自動升降隔斷和天橋系統等也為場館規模的調整作出貢獻。當隔斷隱藏于場館頂部時,這是一個容納18000個座位的中心式多功能場館;而活動隔斷降下后,則可分別轉換為12000座、8000座或5000座的不同規模的劇場。
挑戰:建筑形態的生態節能
應對:飛碟狀外觀、周邊綠坡
世博演藝中心的弧形外觀不只是為了凸顯這座文化新地標的時尚感,其中也蘊藏著精妙的環保構思。下層圓弧表面形成自遮陽體系,在高溫季節避免陽光直射,同時為玻璃屋頂的地下空間進行自然采光。
仔細瞧瞧,你還會發現在“飛碟”的外圍有著養眼的“綠坡”,而非呆板的水泥。“綠坡”的作用不可小覷,事實上這是屋頂覆土技術的應用,它不僅使得世博演藝中心能完美融入周邊的水綠景觀,而且能為場館外延地下空間保溫隔熱。
挑戰:節能環保的多方面實現
應對:江水源利用、雨水收集系統、表皮節能等
江水源利用??世博演藝中心利用江水冬暖夏涼的特點,引入身旁的黃浦江水形成新型高效節能的空調系統。
雨水收集系統??在場館頂部設有雨水收集系統,能夠實現雨水的循環利用,進行澆灌與道路清潔。
表皮節能??場館表皮采用低耗能的環保材料,LED新型光源代替傳統照明,使得建筑比傳統模式耗能大大降低。
挪威館效果圖
《外國展館篇》
挪威館:挪威木材與中國竹子的黏合
木材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為典型的材料,而在挪威的木構造技術里,有一種很先進的木膠合板技術,可以做成大尺度的建筑構件,且保留木材本身固有的親切質感。
考慮了文化切入點、建構上的材料和結構特性,樹木的概念漸漸形成于挪威館的方案中。挪威館以“挪威?大自然的賦予”為主題參展上海世博會,將由15棵巨大的“樹”構成,讓人深切體會到大自然賦予挪威的萬種風情。
在挪威館設計師萊因哈德與海倫的腦海中,完美的建筑應該和自然融合,在他們的設計中,挪威館的4個展廳所闡釋的4種挪威風景,每一個都在探索這種關系:在沿海景觀的主題中是健康的能源,森林景觀則是可持續材料使用,在挪威特有的峽灣景觀里表現水文化,當然還包括極地景觀。
針對上海世博會,他們想嘗試一種奇妙的想法:通過將挪威的膠合層木和中國竹子黏合在一起結合成一種新的激動人心的產品。他們叫它“黏竹”,它成為模型樹的原材料,并可在展后再利用。
波蘭館:材料的解決方案?
波蘭館以剪紙民間藝術為主題構造設計,充滿視覺體驗。建筑團隊的三位主力設計師在設計之初便已達成共識:上海世博會波蘭館的設計不僅僅外表抓人眼球,還要講求綠色環保。其中,建筑材料的選擇成為一大重點。
這座將產生豐富視覺體驗的建筑物外部應采用什么材料?相互交織的剪紙圖案將由什么來組成?
對此,他們找到了滿意的解決方案??木板。展館的外表層受到傳統民間剪紙藝術啟發的獨特設計,選用浸漬激光切割膠合板,安裝在一塊一塊的膠合板建筑模塊上。然后再在模塊的表面裝上玻璃、聚碳酸酯,以及防水或防紫外線輻射的材料,構成墻體。在展館內部,還要安裝半透明的PCV或高密度聚乙烯合成紙的材料薄膜,再安裝展館的外部材料。展館外部、入口處的地面和展館內部都覆蓋著一層浸漬木地板(俗稱強化地板,經熱壓、成型的地板)。
![]() |
芬蘭館內景效果圖
芬蘭館:綠色設計+綠色施工
綠色施工是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綠色設計和綠色施工兩者缺一不可。但長期以來,人們對綠色建筑的評價卻僅局限于對建筑物的設計和建筑成品各項指標的評定上。芬蘭館就將建筑綠色施工視為邁向節能建筑的第一步。
3D計算機模型將被用來輔助芬蘭館的整個建造過程。展館的垂直承重結構由鋼材制成。正面由窄體元件組成,將在現場進行組裝。水平結構由木質框架元件組成,地板則由板塊拼成。外部正面將使用富有現代氣息的鱗狀花紋紙塑復合板,這是一種工業再生產品。中庭墻壁以及二層的一些墻壁由織物覆蓋,并可用透明織物覆蓋中庭,樓梯和電梯為獨立元件。全部建筑元件在進行制造的時候,就必須保證建筑建成后能被分解和再組裝。
在芬蘭館建筑設計師郭泰睦看來,展館的主要宗旨在于營造一種“美好生活”的愿景。美好生活的六大要素分別為自由、創造力、創新、社區精神、健康與自然。展館作為一個舒適而激發靈感的微型城市,本身就要成為健康環境的典范。
西班牙館:綠洲竹籃天然降溫
上海世博會西班牙館建筑將富有濃郁的地中海畔“斗牛王國”的風格。其外觀宛如一個流線形、不規則的“柳條編織的籃子”。
它的設計者為西班牙著名女建筑師貝娜蒂塔?塔格利亞布。她認為,世博會主題有關“城市”和“可持續性”,“這其實是任何一個希望對改善人的生活有所幫助的建筑師所關心的話題”。所以,她在設計上也試圖尋找一種能被所有人理解的方式和材料。
西班牙館實體結構將以鋼建筑材料為主,外墻將覆蓋有西班牙風格的柳條編織品,并借助西班牙不同地區能工巧匠之手,展示瑰麗的民俗圖案。建筑材料以環保材料為主,“這樣的設計不僅方便了日后的拆卸,也可以讓自然光可以隨意的透過鋼管和柳條射進室內”。
此外,從內部看來,西班牙館也是一座地道的綠色建筑。在總面積達8000平方米的大廳內,考慮到節能,展館內部主要使用了竹子和半透明紙作為材料,頂部則使用太陽能板。設計方案也考慮到了上海臺風、梅雨和高溫等氣候因素,“建筑非常牢固,而且場館設計也考慮到了如何調節室內溫度”。
編輯:justin